2023-09-15 00:44:29 | 找车网
——【深度】双碳愿景下 中国交通动力有望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 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找车网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政府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作者 | 龚宸芫
编辑 | 沈天香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一年一度的成都国际车展,又在一场大雨中开幕,让原本火热的开场,增添了几分冷清。
2023年8月25日,为期10天的成都国际车展以“智享蓉城,驭见未来”为主题,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根据主办方统计,此次车展共有129个汽车品牌参展,展出车辆近1600辆,展示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帮宁工作室发现,本届成都车展,首发亮相或上市的新车,以及重要的战略发布并不多。不过,尽管展区面积没有上海车展大,但展车却比上海车展(1413辆)多出近200辆。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其一 ,成都车展素来就承担销售重任,抛开去年停办不谈,2021年成都车展上一共卖出约3.8万辆车,总销售额65.16亿元。“上海或北京车展,是产业发展风向标,而成都车展是市场晴雨表。”观察人士分析。
在成都车展开幕前,已有大量车企开启促销模式,为提振车市注入重要动力。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本届车展成交量或得到新的提升。
其二 ,在成都车展前,许多车企都经历了一轮密集的新品发布,许多重要的新车都于此前上市,根据产品节奏,现在发布下一款新车还为时过早。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刚经历战略调整,新产品暂时还未落地。
现场似乎是冰火两重天——主流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关注度,都不如中国品牌。前者为何失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新能源新车,仅有ID.7 VIZZION、宝马iX1、起亚EV5等少数几款电动车。反观中国品牌,几乎家家主角都是新能源。
各大品牌似乎又卷出了新高度。
北京现代推出的新车MUFASA沐飒定制版售价14.78万元起;起亚全新纯电动车EV5预售价15.98万元起;东风本田XR-V更是11.99万元起售,降幅1.3万;宝马iX1定价也在30万元以内……
中国品牌更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吉利银河L6已经全系标配高通骁龙8155芯片,并且将许多同级别车型的高配做成了标配,预售价仅12.8万~15.8万元,直接把A级插混家轿市场的性价比拉至新高。
汽车行业发展已进入一片没有航海图的水域,一系列重大变化正在挑战过去几十年来的认知。那些成都车展上的小趋势,是否会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指南针?
01.
智能化走进深水区
智能化早已成为各大车企发力的重点,从本届成都车展来看,智能化比拼也进入新阶段。
这里的“新”,主要通过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方面展现——智能驾驶上,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开始大规模运用在各品牌新产品上,无高精地图功能陆续上车;智能座舱上,车企嵌入大模型,带来更便捷的用车体验,车机交融更为丝滑。
搭载NOA的车辆,能在指定封闭道路结合导航路线实现自动变道、自动进入和驶出匝道口等功能,该功能一般分为高速NOA和城市NOA,后者更考验车企技术。
新势力与新实力品牌是城市NOA的领衔者,岚图、智己汽车、魏牌、问界等品牌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陆续落地。
在成都车展前夕,岚图就开始为产品预热。8月19日,新岚图FREE在2023 VOYAH NIGHT岚图用户之夜上市,售价26.69万元。成都车展上,这款车开始交付。
新岚图FREE一大优势是搭载百度阿波罗领航辅助智驾系统,具备NOA和人机共驾地图,能实现高效变道、自动识别进出匝道、大车避让以及智能进出服务区辅助功能。
在智能泊车方面,新岚图FREE支持所有车位泊入,各种困难车位一把停入,泊入时间小于45秒。
另一新实力的战略新车——智己LS6也迎来全球首秀,这款车落地了智己智能驾驶最新技术,预售价为23万~30万元。根据官方最新消息,新车盲定开启8小时,订单突破6000份。与其他品牌相比,其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两点:
其一 ,智己LS6搭载一键AI代驾功能,内置一键脱困、一键贴边、一键循迹等按键,这些功能与新岚图FREE相似,区别在于它能解决更细致的停泊难点。
其二 ,智己LS6全系具备去高精地图的NOA能力。对于车企而言,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制造成本,带来更大竞争力;对于用户而言,在出行过程中将填补无高精地图城市的驾驶辅助能力,带来更轻松的出行体验。按计划,该功能将于9月开启公测。
问界、阿维塔、魏牌的新车也具备相似能力。其中,阿维塔11于8月24日上市,问界M7在8月26日亮相,这两款车都搭载华为ADS 2.0智驾系统,该系统将在今年三季度实现无图商用辅助驾驶。
兴业证券相关报告提出,伴随城市NOA的规模落地,智能驾驶算法能力有望快速升级,高阶辅助智能驾驶有望减配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等高成本硬件,未来综合成本或降低50%。
在智能座舱上,与用户深度交融、大模型成为车企新的角逐点,飞凡巴赫座舱、阿维塔鸿蒙座舱、智己智能驾舱等吸引了众多关注。上述座舱的优势集中在以下几点:
其一 ,支持跨设备介入,车机系统更流畅,展示内容丰富,轻松上手。如阿维塔鸿蒙座舱可实现华为手机功能跨设备协同操作,飞凡巴赫座舱支持OPPO、VIVO、小米等多品牌手机与车机的高速无感互融。
其二 ,运用大模型。如魏牌搭载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Drive GPT,让系统会自我思考;智己则搭载了智己生成式大模型,能为用户打造零距离的生态体验;鸿蒙座舱后续也将上车盘古大模型。
02.
新能源越野起风潮
在这届成都车展上市或预售的新车中,个性化产品占比提升明显。其中,新能源硬派越野SUV是一大亮点,并且上到70万元,下至20万元以内,各个价格细分市场均有布局。
最贵的是猛士917,其增程版售价为63.77万元,纯电版售价为69.77万元。为天使用户定制的猛士917创始版也同步发售,增程版售价67.8万元,纯电版售价73.9万元;该版本此前为天使用户限定打造200辆,车展当日加推的10辆也现场售罄。
猛士917是猛士科技开山力作,基于东风M TECH猛士智能越野架构打造。作为专属豪华电动越野技术解决方案,M TECH猛士智能越野架构包含MORA猛士滑板越野平台、MEGA POWER猛士动力、M ATS猛士越野全地形智能解决方案三大硬核技术集群,综合实力过硬。
比亚迪方程豹首款战略车型——豹5,在车展上开启盲订,价格区间为30万~40万元。本月16日,比亚迪刚刚发布方程豹品牌,及其核心专属技术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豹5正是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款产品,同时,豹5还有云辇-P标准版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加持,在动力、舒适性、可靠性等方面具备较强综合实力。
方程豹被业内视作长城旗下坦克品牌的最强竞争对手。
早在2020年12月,坦克300就已经上市并持续热销,2021年4月坦克品牌独立,两年多来,其在硬派越野市场站稳了脚跟。今年在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赋能下,坦克全面向“越野+新能源”路线进化。
继坦克300和500系列后,坦克400Hi4-T在此次车展开启两款车型预售,价格分别为28.5万元和29.5万元。目前坦克品牌整个产品序列的售价区间为19.98万~39.5万元。未来,方程豹和坦克或将形成竞争关系。
长城哈弗在新能源硬派越野SUV上同样有重要布局——新车猛龙开启预售,区间为16万~19万元。新车搭载了1.5T+Hi4电四驱+后桥电控差速锁,在定位上低于坦克品牌,填补了20万元以内价格区间新能源越野SUV的市场空白。
燃油越野SUV市场,奇瑞捷途推出一款定位为“旅行越野SUV”的新车——旅行者,新车拥有1.5TD-7DCT以及2.0TD-7DCT共计5款车型,预售价14.09万~18.09万元,配备XWD全自动智能四驱,采用博格华纳第六代智能扭矩管理器+智能限滑差速锁,可自动切换四驱模式。
<span style="color: rgb(62,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09-25 06:08:31
2023-10-10 03:50:41
2023-09-11 01:42:00
2023-12-13 22:15:56
2023-09-21 20:05:41
2023-12-14 08: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