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

2023-10-12 13:04:39 | 找车网

对于汽车评测比较关注的小伙伴们一定非常关心《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今天找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

《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

一、中国古代刚柔韬略的背景由来

以柔克刚最先为老子韬略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老子从自然界的大量现象观察到了这些结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七十六章》)“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 ”(《老子。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

《老子》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以,坚强刚硬,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柔弱才可以长久。《淮南子·缪称》载“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民间也有类似的故事。迟暮之年的大贤商容问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齿还有吗?”老子回答:“没有了。”商容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恍然大悟,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柔弱的原来比坚硬的更厉害,自此明白了为什么要“守柔”。这个传说或是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述演绎而来,却间接诠释了老子的心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就像是水。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争抢,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更接近道。在卑下的地方,把心态放低,似水之亲、似水之真、似水之无为、似水之能,自在逐流。因为不争,就不招惹怨尤。“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不争”并非消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坚强好动,却离不开柔弱的河水。因为离开了水,鱼即成死鱼。所谓国之利器,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是刚强的代表。不可示于人,即隐藏起来,将象征自己军事力量强大的国之重器隐藏起来,就是以柔弱以示人,而不是以刚强示人。这是通过鱼不可脱于渊而得到的推论。

道家强调“柔中见刚”,“至柔”,虽然儒家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儒家的“柔”不是柔弱,而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尊重。孔子总是用最美的动机去揣测他人,这才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这样的自信,强调“人性本善”“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儒家更强调“刚毅”,“刚中见柔”,是一种刚毅的哲学。孔子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言:“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儒家的刚毅不屈,体现在对家国的担当,儒家可以以身殉道,是特别动人的。与“明哲保身”的道家哲学相比,儒家文化气度更恢弘,格局更宏大,这种家国情怀、胸怀天下,是道家文化无可比拟的。儒家文化不仅想到了保全自己,还想到了民族和国家(忠君其实就是忠于民族国家的表现)。“独善其身”比起“兼济天下”来,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如果每个人都想“独善其身”,那么国家民族的大厦由谁来支撑?儒家文化的刚毅不屈,哺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报国、救国、开拓祖国的疆土,加强祖国与世界的联系,将祖国的文化推出去,将世界的文化引进来。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于谦、袁崇焕、史可法、秋瑾.......,都是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志士仁人,心怀祖国和人民,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什么样的敌人,也打不垮。道家的“以柔克刚”和儒家的“刚毅不屈”共同成就了华夏文明,延绵不绝!

三国以前,人们对刚柔的认识已形成一些重要的观点。《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系辞下》言:“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淮南子·兵略训》指出:“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三略·上略》)

三国时代,人们对刚柔的认识更进一步,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以柔克刚,成为弱小集团或势力寻求胜利的有力武器。

二、三国时代刚柔韬略的运用概况及“刚”与“柔”的含义

三国时代,群雄争霸,更多的是以刚克刚,实力碰撞,但那些掌握刚柔韬略的势力,则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一旦敌对的双方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那么刚柔韬略的运用则更为重要。因为刚强而无柔韧,部队的战斗力势必丧失殆尽。当然,纯柔纯弱,则其势必削。只有能柔能刚,不柔不刚,刚不可折,柔不可卷,才能真正达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何为“刚”与何为“柔”?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从一般事物来看,刚为硬,柔为软。

其次,从人的性格来看,刚为火,柔为水;刚为燥,柔为温;刚为开朗,柔为矜持;刚为率性、果断、杀伐决断,柔为持重、老成、谨小慎微;刚为坚强,不服输,乐观向上,柔为平和,易满足,适可而止;刚为春雷惊梦不留痕,柔为细雨润物悄无声;刚为秋风扫落叶,风风火火闯九州,柔为冬雪润山河,挥洒淡淡清新,刚为原则立场问题坚持己见、毫不退让,柔为非原则性问题,灵活变通、择善而从。

第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艺术格调。刚,即阳刚、刚劲,泛指雄浑的笔触,明快的节奏,鲜明的色彩,以及所描绘事件之磅礴浩大,塑造人物的粗犷豪烈、铮铮铁骨等;柔,即阴柔、柔美,泛指细腻的笔触,娓婉悠扬的节奏,清新淡雅的色彩,以及含蓄深沉的韵味等。

最后,结合本文从争霸战争的角度来看,刚为军事抗衡,实力碰撞,攻城略地,激烈争夺。柔的内涵理解为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三国韬略家运用刚柔韬略的核心精髓:

1、刚柔相济,优势互补。

曹操迎接汉献帝,进而以此为政治资本,是刚中带柔,柔中藏刚。网罗群英,任其所长,不为个人喜怒为断,是藏刚露柔;而赏罚分明,御之以道,是柔中寓刚。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言辞中刚柔相杂,促使孙权下定决心主战。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刚柔并重,实效显著。孙权对曹魏的政策,内强则刚,内弱则柔,作为调节器,用于同蜀汉的外交斗争。司马懿对付曹爽集团,外柔内刚,先柔后刚,刚以柔为用,柔以刚为体,终于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找车网

2、以柔克刚,取胜之道。

三国韬略家所辅佐的集团,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寡到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面对极其险恶的形势、强大的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就成了当务之急。严峻的形势,促使了对刚柔韬略的研究,促进了对以柔克刚原则的探索。

三国韬略家们积极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途径,发展自己,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实力,从而将以柔克刚的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法则。克刚之柔的内涵,被三国韬略家们诠释为传统观念,如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仁义道德的理想等。柔的内涵被赋于新的政治模式,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纲领。柔的内涵被理解为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柔的内涵被确认为一种文化内核,如以汉族文化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的思想等等。从形式上观察,与军事抗衡相对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也可以认为是对柔的内涵的一种拓展,总之,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将古代难以实际运用的以柔克刚韬略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取之以刚,守之以柔。

韬略家们认为,攻城掠地、克敌制胜,无不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而一旦结束激烈的争夺,则刚退柔进,柔主刚副。董卓以刚继刚,刘彰柔而又柔,袁绍刚柔错位,刘表刚柔无适……最后均遭失败,不能成就霸业。曹魏篡汉,司马氏代魏,均取之以刚、守之以柔。民众并不呼啸反对,社会并不因此而乱,关键即在于其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不是以暴代暴,而是以柔克刚。孙权的继承者们,尤其是孙皓,守之以刚,守之以暴,从而加速了灭亡。

四、刚柔韬略的现代借鉴意义:

1、人成立家庭,必须具备刚柔相济的良好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刚柔相济最好,但现实中往往不是刚毅有余、柔韧不足,就是柔韧有余、刚毅不足。一个家庭夫妻二人中最好有一人性格刚柔相济,否则要么都过于刚强则争吵不断、危机四伏,要么都过于柔韧则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活力。

2、人立身处世与建功立业,必须具备刚柔相济的胸襟韬略。切忌太“刚”,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一意孤行、匹夫之勇并不可取。柔,并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柔”在保全自己,以期未来有所作为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常说:“身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一个人,要有服输的气量。此时低头,正是为了他日抬头。特别是理想抱负越是远大,越是要学会低头。有时候,小的方面屈服,正是为了大的方面伸展。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当初韩信不能忍受“胯下之辱”,何以后来建立不世之功?隐忍以行,将以有为!隐忍以行,厚积薄发!

感谢大家支持,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留言,后续将分享更多优质内容!

《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

谋定而后动,自古便是取胜之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智慧。

生意人要把生意做好,做大,做稳,需要有识局、谋局、布局、做局、破局、控局的能力。这些局分别代表什么,又该怎么做呢?

识局(市场调研):就是指生意人能识破市场规律,预测市场趋势,然后从中找到机会的能力。这就要求生意人必须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然后从中找到市场背后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最适合公司发展,并抓住机会马上付诸行动

谋局(确定产品):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产品造势。互联网时代,热点y销往往是打造爆款的利器,加上特定的商业模式,往往屡试不爽。

布局(确定商业模式):生意人资源往往有限,需要深度思考后,对生意进行正确、全面且长远的规划和安排。没有规划的生意,注定做不大。

做局(制造卖点):就是做局者如何通过一系列营销策划,让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要求做局者掌握人性弱点,挖掘消费者痛点。把消费者痛点和产品卖点结合起来,促成产品供不应求。

破局(扬长避短):破局者面临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地位事,传统方法行不通时,就需要破局思维来打破僵局。比如,差异化,跨界等

控局(掌控全局):控局者必须懂营销,必须慎重,必须有计划和安排,把市场上的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并带来销量的提升。

每一个产品上市,都会经历以上几个步骤。总结起来就几个字:识局不佳全局被动,做局失误好局尽去,控局不稳葬送全局。就这么简单。

《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

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找车网(https://www.snzq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的相关内容。

作者和书内容简介

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首先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最佳配置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思考,来对你影响未来的选择进行取舍,并以此指导你的决策。

我们平时都很忙,经常会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忙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事务。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培养战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想主导自己命运和竞争结局的竞争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帮我们读懂《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关键词。

不战而胜。

这是《孙子兵法》所有理念中核心的核心,也是帮我们读懂《孙子兵法》的关键。但是在孙子看来,真正优秀的将军,不是简单地追求赢,而是争取不用打就能赢。

智慧。,

孙子强调,不是靠简单的实力对抗、资源消耗,不是靠硬拼,而是靠智慧取胜。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战略思维与西方人的战略思维最大的不同。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如果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以智克力。通过智慧来战胜对手的蛮力,让对手的力量优势发挥不出来。

其实很简单,两点就够了:第一,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赢。第二,如果非要打怎么办?要用智慧去打。要敢打,更要会打。要巧妙地打,要动脑子去打,要用战略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胜利。

如果我们用一个等式来总结的话,那就更简单了,就是“取胜=实力×战略”。实力是客观因素,你和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变化。战略是主观因素,你可以在战略思维方面远远超出你的对手。

战略是实力的放大器,它可以放大你取胜的概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如果剑不如人,剑法就要胜于人。

这十二个理念分别是:“五事”“七计”“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将道”。

第一讲“五事”,讲管理的五大要素。

什么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孙子的回答是“五事”,即“道”“天”“地”“将”“法”。这也是战略管理的五大要素。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通、最质朴的常识性要素,才是真正决定竞争胜负和组织命运的基本力量。回到这些基本的要素来反思自己的组织,并持之以恒地从这些基本的要素入手,去夯实管理基础,这在竞争中比什么都重要。

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使命。

在竞争的环境中,人和组织都很容易迷失自我。组织最大的迷失,是初心的迷失。无数组织都是因为这一条而走向平庸和失败。

长期的成功一定是价值观的成功

冯仑曾经说,一个公司必须经过三次转变,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公司:第一,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第二,由做现在的公司转变为做未来的公司;第三,由做对股东而言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公司。

“地”就是战场。战争中取胜的一条原则是,只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战场作战,同时逼对手在其优势无法发挥出来的战场作战。

对于将军来说,地形就是战场;对于企业家来说,地形就是市场。

你可以选择相对狭窄的细分市场和业务,选择对手的规模和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出来的市场,作为你的战场,从而发挥你的优势,避开你的劣势。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就是孙子所强调的“五德”。张预说:“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

关于“五德”,梅尧臣有一个经典的解释:“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勇能果断。”勇,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决断力。关键时刻敢出手、敢拍板、敢承担责任,甚至敢于冒风险。

优秀的领导,仁,可以感动得你痛哭流涕;严,可以震撼得你胆战心惊。

恩威并用,刚柔兼济。二者缺一不可。

伟大企业的战略,都是以提出宏大的愿景开始,以打造强大的组织能力落地。再宏大的愿景,再伟大的战略,也需要落实到组织和管理层面上。

上兵伐谋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战略性思考。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学会从眼前事务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要超越战场,要摆脱日常竞争中束缚自己的反应式思维模式,要有一种取势和提前布局的意识和能力。

克雷平·涅维奇也说,战略最难的部分,是辨识、开发和利用自身相对于对手所具有的优势。

所谓的“其次伐兵”,就是在对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谋略的运用、战场的选择、时机的把握等,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态势,使对手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应。
第二讲“七计”,讲比较的七个维度。

在战争或竞争的环境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重要,但相对于对手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只有分析清楚自己相对于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所处环境的威胁和机会,才能进行正确的战略评估,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孙子认为应该从七个维度对双方的优劣势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战争胜负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就是“七计”。“七计”是“五事”的细化与延伸,也是孙子的SWOT(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框架。

选择决定命运,眼光决定选择,层次决定眼光,追求决定层次。

财富只能满足人基础性的需求,人还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讲“全胜”,讲竞争的四个层面。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战争,竞争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竞争。《孙子兵法》的一个核心智慧,就是竞争者不但要懂得竞争,更要懂得超越竞争,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竞争,争取在“伐谋”“伐交”上战胜对手,并在“伐兵”的层面上运用更多的战略智慧。从而跳出简单的直接对抗式竞争,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境界。

理性的竞争,是为了给自己的企业创造一种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的老百姓也下象棋。但中国真正的高手下什么?围棋。围棋怎么下?如果你着眼于吃对方的子,你永远成不了高手。围棋要学会布局、造势。棋手着眼的是不断演变的大局,而不是一时的你死我活。所以围棋往往是你下你的,我下我的,半天都不发生冲突。

在围棋中,你不能通过无休止地吃子来打败对手。只知使用相互伤害的手段,永远也赢不了棋。事实上,高手对弈,通常没有几个子会被吃掉,你只需要占领最大面积的地盘就可以了,吃子反而是次要的目标。

过于陷入局部的争夺,反而会失去对全局的把握能力。用对抗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即使赢了,往往也是残局。

竞争者当然要关注竞争与对手,但是过于关注对手,你的眼光就会为对手所限制。

太强的竞争与敌对意识会限制你的视野和格局,影响你的判断与思考,以及你的策略选择,让你陷入跟对手较劲的死结中不能自拔。

真正的高手,不会只盯着一时的你死我活,而是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大局。

不解决战略层面的根本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战术与执行上,最终只会让你更有效地去做错的事情。
第四讲“先胜”,讲攻守时机的把握。

战争取胜的一条法则是,不要先想着赢,要先保证自己不输,然后再寻找战胜对手的机会。在不确定的战争环境中,你能确定的是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不打无把握之仗。要么不出手,出手就要有胜算,全力以赴,打开局面。你要耐心等待战略性的机会,一需要眼光,二需要定力,同时还要冒经过计算的风险。

第五讲“任势”,讲资源效能的放大。

“势”是力量的放大器。同样的资源,放在不同的“势”中,可以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效能。高明的将军依靠“任势”取胜,而不会让自己的下属陷入不断的苦战。战略的核心是创造出有利的态势。高明的战略家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善于度势、借势、造势。但是所有的大势都会过去,在任势的同时,还一定要警惕“势”背后的陷阱。

第六讲“击虚”,讲突破方向的选择。

所谓击虚,就是从战争全局出发,选择和利用对手关键而脆弱的环节作为打击目标,从而通过一点的突破,来带动整个战略全局的发展。从市场战略来说,要在市场的缝隙突破,在消费者最敏感的地点突破。从竞争战略来说,要在竞争对手最虚弱的时候突破,在对手最薄弱的环节突破。这样的战略性行动往往效用最大,可以一举打开局面,或者使对手的战略体系陷入崩溃。

第七讲“诡道”,讲竞争策略的运用。

战争与竞争的共同特点是:再完美的战略也可能会被对手破坏。在对抗中,计划能否成功往往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的反应。有效行动的前提是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对手,塑造对手,操纵对手,剥夺对手的反应能力,使对手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

第八讲“并力”,讲战略资源的集中。

在决定性的时间、决定性的地点形成决定性的优势,是战争取胜的根本法则。取胜之道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运用最关键的资源去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在战争中,集中力量于较少或较有限的目标时,你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益。

第九讲“主动”,讲对抗局面的掌控。

竞争的实质就是对主动权的争夺。“永远要左右敌人”是军事上的至理名言。竞争者必须将对抗的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调动,塑造对手而不被对手塑造,摆布对手而不被对手摆布。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十讲“机变”,讲打法的机动灵活。

环境是战略的最大变量之一。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在动态的环境中,只有保持战略和组织的柔性,才能适应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并把你的战略变成利用不确定性来创造机会的过程。

第十一讲“先知”,讲竞争态势的分析。

在孙子的战略思想中,“知”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认为,“先知”是所有取胜之道的奥秘所在。情报失误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杀手,信息优势在对抗中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优势。成功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竞争态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第十二讲“将道”,讲动荡环境下的领导。

再好的取胜原则也需要优秀的领导去实施。战争是最好的领导力课堂,在复杂、残酷、危险、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将军必须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才能率领他的士兵取得胜利。同样,在复杂、动荡而充满压力的商业环境中,优秀的领导者也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打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释放出组织的能量,全力以赴,赢得竞争。孙子提出将军应该具备“五德”,避免“五危”,此外还提出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静以幽、正以治”等具体要求。

以上就是找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了解更多汽车评测资讯敬请关注找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找车网:www.snzqc.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三国韬略》:何为刚?何为柔?刚柔相济,取胜之道”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