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08:21:51 | 找车网
如今,借助着suv的热潮,自主品牌强势崛起,越来越得到了消费者的亲睐,在销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虽然自主品牌崛起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汽车是个时间与技术积累的产物,并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对于如今自主品牌的崛起,更多的是相对于之前而言,对于和如今合资品牌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低端产品上还能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但在中高端车型上,无论从品牌影响力、核心技术等方面却完全败下阵来。
口说无凭,我们来用实际情况来说。首先我们先从轿车说起,由于合资品牌在轿车领域布局较早,下探速度较快,并没有给自主品牌留下多大的余地。从销量前十的排行榜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合资品牌在轿车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自主品牌只有吉利帝豪能长期徘徊在前十名上,但也是用低价和性价比换来的,在品牌和技术上还不足以和合资品牌抗衡。
再说自主品牌最擅长的suv领域,虽然从数量上来看,自主品牌占据了优势,但在价格上,合资品牌入围车型均为十五万左右车型,反观自主品牌车型,大多停留在十五左右,从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两者在品牌和价格上的差距,在mpv领域,合资品牌布局并不多,而且自主品牌多以低端车型出现,我们便不多加评论。
总的来说,对于如今的自主品牌而言,还不足以真正和合资品牌抗衡。但随着传祺gs8、wey、领克等高端车型和品牌的出现,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信未来,总有一天我们的自主品牌能真正的和合资品牌在技术上一较高下。
汽车之家报价找车网
上海
车展开幕首日,我们看到了一堆新能源车的集中亮相。
在这堆车型之中,国产车型的占比非常高,而以往备受关注的主流合资品牌,在20万、30万级别的市场中投放的车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热度。正如车展开幕之前的猜想一样,消费者现在相比于合资车型的新车,更期待国产品牌给他们带来惊喜。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次上海车展,国产车的表现确实不俗。我们看到了业界对于合资车以往的热情褪去,也看到了国产品牌展台被团团围住甚至来晚只能站在很远处“收听”发布会。国产新车不少,合资品牌来来回回还是那些车,没什么新鲜感,这就是本次上海车展的一个缩影。
而且,也像去年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在顺利拿下15-20万级别市场之后,今年的国产汽车品牌开始向30万级别和以上价位的市场,开始了试探。国产品牌正在“冲击”,合资品牌正在“守擂”。
这次车展,国产、合资,各自都表现如何?
车展首日,国产新能源主要战场在30万级?
上海车展首日,我们看到了诸多国产汽车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上市和亮相,它们,都很统一的瞄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市场,都想迈进30万元这个级别。去年,卖过30万元的国产汽车产品,有,但是不够多。
而今年,有更多的品牌准备让消费者花30万以上的价格去选择一台国产新能源。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15-20万级别的市场,国产车在去年能够拿下,说明在这个价位级别的市场里国产车值这个价,消费者认可,所以才有了去年新能源市场的“繁荣”。这么说吧,去年国产新能源的成功,有一半也是因为合资车的拉跨所导致的,具体就不展开列举车型了,总之有那么几款曾经主流的车型,去年我们几乎都听不到关于它们的消息。
以至于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合资品牌的部分企业,例如没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的品牌展台,早已经变成了“展销会”,当地的销售人员也早已进入展台。或许是在车展之前,公布的车展方案没有过多的看头,这些合资企业展台关注度都不算高。
今年,关注度较高的,是国产新能源品牌的高端品牌、车型。有
比亚迪
的
腾势
、
仰望
;有
奇瑞
的iCAR、星纪元等等,大部分国产主流车企都有了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高端、豪华或者超豪华品牌。
今年国产品牌迈进30万级别,挑战的难度会比去年大很多。即将要面对的,是二线豪华品牌、一线豪华品牌的汽油车产品,而今年,差不多也是它们新能源发力的时候了。沉寂了几年之后,尤其是一线豪华品牌,
奔驰
在今年带来了EQE SUV、EQE AMG、EQG概念车、
迈巴赫EQS SUV
;
宝马
集团的四大品牌带来了宝马i7 M70L、宝马XM Label Red限量版、宝马M760Le,以及MINI Concept Aceman、
劳斯莱斯
Spectre
闪灵
等。
这些豪华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不能对现有的国产电动车产生多大的影响,毕竟价格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它们起到了豪华品牌电动车“标杆”的作用,让消费者重新意式到,在30万级别甚至更高阶的选择上,它们的产品仍旧会有着更好的体验感。
合资品牌的豪华车市场格局,目前是这样,30万-50万级别有燃油车守着,更高价格的市场开始用新能源车渗透。接下来,国产新能源品牌30万以上走高端的产品,是要和豪华品牌的燃油车抢市场的。
国产车真正崛起?合资车已经衰落?
车展上,看似热闹的国产车展台,似乎我们看到了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崛起;也感觉到了合资车型暂时的衰落。同时,这次车展上,我们还发现了国产品牌走向高端存在的两个共通点,和一个客观的问题。
首先,国内车企,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仍旧有待提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在车品的某些细节方面,例如做工、设计、用料上还是存在差距,需要再精益求精;之后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在30万级别开始,合资车更好的观念,这部分消费者的心中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以上前两个点,是目前国产汽车品牌以及国产汽车产品的共性,它们在品牌建设层面都有着自己的薄弱环节;而且,国产品牌的高端化刚刚起步,除了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之外,没有任何品牌附加值来撑起它的溢价能力。像比亚迪集团,仰望、腾势、奇瑞集团iCAR和高合品牌等,这届车展上的表现都足够抢眼,价格不低、新车不少,但它们都需要共同面对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能把自己的高端化保持住?
作为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从业者来看,现在国产高端品牌“多点开花”的态势,不一定是一件好事。30万级以上的市场,容量有限,容不下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自己的高端品牌,就像为什么一线只有BBA,其他的都是二线豪华一个道理。
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刚刚起步,疲软、抗风险能力低,如果想长期、稳定的发展高端化,势必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花时间培养品牌文化给消费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目前来看,以上提到的国产新能源品牌中,只有比亚迪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
然后做工、用料、质感层面这些不好客观评价的东西,因人而异;我可以承认国产新能源的技术现在做的确实好,但我还是更喜欢看合资车的设计,尤其是颜色的搭配、材质的选择,这些方面它们做的确实会更好一些。
只能说,现在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冲击高端,并非是一次“短跑”,而是一次“长跑”,前期冲的猛不见得后期就能跑的远。而且,一二线的传统豪华品牌,今年就已经有开始在新能源市场发力的品牌,奔驰、宝马的新产品都已经和三年前有了质的变化,而且车型越来越重磅。
要说
沃尔沃
、
雷克萨斯
、
凯迪拉克
这些二线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方面已经远落后于国产品牌,确实不可否认,这次车展上展台也比较冷清。但国产新能源高端化,想绕过它们没那么容易,即便没什么新车,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也会犹豫一下“一个高端国产品牌,和一个有优惠的二线豪华品牌,该怎么选”,信我,肯定会有这种消费观念。
今年,我们看到了国产品牌高端化的成功吗?
看到了一部分品牌发起新能源高端化的挑战,但能不能成功?算不算成功?谁成功了?可能要等到今年的广州车展或者
北京
车展才会有一个明确答案。至于合资品牌的衰落,其实今年在车展前就已经有了一些迹象,而车展,只是印证这些想法,显然主流的合资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新能源的产品力从今年开始逐渐回归正轨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找车网(https://www.snzq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合资品牌越混越差?不是错觉,是因为国产正崛起!的相关内容。
近期笔者收到很多网友的私信,提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产汽车快速发展,但是整个市场之中,依然是合资车的天下。像大众、现代、丰田、本田等合资企业混的风生水起,销量那是个顶个的出色,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网友都调侃,只要是大众造出的新车,直接闭眼买就完事了,根本不用考虑其他。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合资车的价格大多在10~30万这个区间,而这些价位也符合绝大多数车主的购车预算。另外就是合资车独到的优势,豪华车太贵,很多人买不起,而国产车又不够出彩,品牌影响力也不足,所以选择合资车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熟悉汽车行业的人一定都深有体会,为什么这几年合资车的日子越过越差,尤其是韩系车更是突然之间“消失”了一般,销量惨淡,口碑不佳。那么真的是因为他们退步了,产品力越来越差了吗?其实不然,平心而论这些年绝大多数合资品牌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品牌没有受到影响,产品也在稳步提升。
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们的市场正在被吞噬,一方面来自于入门级豪华车的抢夺,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就是国产车的不断崛起,压缩了合资车的生存空间。我们举一个例子就能看出,在过去国产车的价位几乎不敢超过12万,大多数在5~10万之间徘徊,完美的避开了合资车的价格领域。
但是现在呢?我们细数一下全新的高端品牌,领克、WEY、比亚迪王朝系列、奇瑞星途、长安UNI-T等等等等,这些品牌粗略的计算每个月都会有超过5万多的销量,而他们之前的受众群体在哪?又抢夺了谁的市场,很显然就是合资品牌。
我们再细分一下,就以吉利来说,旗下领克品牌的平均售价达到15万元,今年5月上市的领克05更是突破20万元,一开始大家选择领克可能还多多少少因为沃尔沃的加持,作为强大的技术背书。但三年后的今天,沃尔沃的品牌依赖正在减弱,领克的潮流和性能以及市场口碑都在暴增,消费者也更多的是因为爱领克而选择领克。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国产车快速发展的时代,相信在过十年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8-31 14:25:49
2023-09-25 06:08:31
2023-09-21 20:05:41
2023-12-14 08:55:24
2023-10-10 03:50:41
2023-12-28 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