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

2024-01-15 11:48:36 | 找车网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

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8月9日,进军新能源汽车20年后,

比亚迪

终于官宣,第500万辆汽车下线。

“比亚迪要做一道证明题,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王传福带着哭腔说出了这句话,没错,在新能源这条路上,比亚迪受到的质疑太多了。

(图源:比亚迪)

当初,没人相信新能源汽车能成功,没人相信比亚迪能成功。

回首往事,比亚迪苦尽甘来

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巧合的是,这一年

特斯拉

也宣布成立。当初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后,股价连跌三天,从18港元一路跌至12港元,可见投资者完全不看好新能源汽车。

如今,比亚迪已是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放眼全球也仅次于

丰田

和特斯拉。

(图源:比亚迪)

2008年,宣布造车五年后,比亚迪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汽车——F3DM。

遗憾的是,当时根本没人看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销量止步不前,汽车业务一直在亏损。但王传福不愿意放弃,那个时候比亚迪几乎年年都要拿出超过利润的钱用于研发技术,部分年费研发投入甚至是利润的数倍。

十几年来,比亚迪汽车业务累计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面对亏损,比亚迪的回应只有两个字“坚持”。

黎明之前的2017年~2019年,比亚迪经历了利润三连跌。正如王传福所言,那时的比亚迪产品不被认可、技术不被认可、服务不被认可。

(图源:电车通摄制)

当时国内鲜有消费者支持新能源汽车,更何况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当初不知多少网友消极发言称,哪怕海外车企停止发展五年,国内汽车厂商也追不上,整体汽车设计能力落后太多了。

2021年,度过“至暗时刻”的比亚迪,终于迎来了曙光。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93745,位列全球第二。这个成绩,已经坚持了新能源汽车18年的比亚迪实至名归!

随后,比亚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官宣于2022年3月停产燃油车。

其实比亚迪敢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DM-i技术的诞生,将插混车型的成本拉到了友商燃油车同一水准。

(图源:比亚迪)

再加上当时车企普遍更注重纯电动车,将插混、增程式汽车视为过渡技术,比亚迪DM-i车型几乎可以说没有对手。

结果就是,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86万辆,位列全球第一,并且与第二名特斯拉足足有55万辆差距。

从F3DM下线,到2021年5月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耗时13年。2022年11月,耗时仅一年半,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如今,短短九个月时间,比亚迪第500万辆汽车就下线了。

不过,发布会上比亚迪并没有提到这些信息,比亚迪提到的是,中国第1辆新能源汽车量产到第1000万辆,耗时14年,而第1000万辆到第2000万辆,则耗时1年零5个月。

这场发布会,可能是国内汽车行业21世纪格局最大的发布会,比亚迪没有过分强调自己额辉煌,而是将其归结于“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图源:比亚迪)

往大了说,国产工业的崛起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王传福这话是对过去国产汽车数十年发展最好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最准确的预测。

展望未来,比亚迪要杀向合资车企腹地

辉煌只属于过去,比亚迪应当把握未来。

第500万辆下线的车型,比亚迪没有给大火的“汉”,没有给力捧的“

海豹

”,也没有给定位最高端的

仰望U8

、U9,而是给了

腾势N7

(图源:比亚迪)

腾势

品牌的产品中,N7目前的定位都是最低的,比亚迪将第500万辆下线车型给腾势N7,估计是为了明确自己的态度,接下来要杀向合资车企的腹地。

长期以来,国产车都被冠以“质量差”“操控感差”“底盘不好”等词汇,即便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国产车不配卖到高价。

如今,能冲击到BBA等老牌豪车的国产车企,理想算一个,7月销量超过两万辆的找车网

蔚来

算一个。比亚迪的汉、唐虽然销量不低,已然有资格与BBA相比,但均价还是有些偏低。

腾势是比亚迪寄予厚望的子品牌,不同于难以走量的百万级豪车仰望与主打小众越野车方程豹,它的价格区间与主流豪车相符,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图源:比亚迪)

今年,腾势汽车锋芒渐露,7月总销量为11146辆,均价42万元。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国产车的质量正逐渐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达49.9%,今年超过50%已是板上钉钉。

不仅如此,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更不用说,妥妥的世界第一,全球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

(图源:比亚迪)

比亚迪以王朝、海洋两大系列为基础,不断向高端市场发展。子品牌

仰望

方程豹

诞生时间不长,就已经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比亚迪寄予厚望的腾势,也展现出了不错的竞争力。

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因素自然在于长期坚持技术研发,做到了电机、电池、电控全能造。整个汽车所有零部件,除了车玻璃之类的一些零件,其他比亚迪都可以自己生产。甚至当初芯片荒之时,比亚迪还有余力支援友商芯片。

懂得这个道理的国内车企不止有比亚迪,蔚来、理想、

小鹏

等头部造车新势力,

长安

长城

、吉利等老牌巨头,都致力于技术自研。这些车企推出的汽车架构、混动技术等,甚至被海外车企青睐,以至于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海外车企曝出与国内车企合作的消息,例如小鹏与

大众

,智己与

奥迪

,还有早已与比亚迪达成合作的丰田。

有自己的技术,才有在汽车行业生存下去的根本。

过去国内车企只能依靠性价比与合资车企周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汽车行业形势翻转,需要用性价比抢市场的会是合资车企。

封面图源:比亚迪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车通,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

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

国产的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够超过特斯拉这个问题有待争议,因为很难有一个特别确切的说法,比如说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就哪些方面比特斯拉要强。

那肯定有一些方面是强的,但综合来说整体实力还是短期内很难。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里面做的是比较早的进入我们国内市场刚刚进入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清楚,有这样一个品牌的时候,国产的那些新能源汽车的厂商,他们可能刚刚开始做,甚至有一些他们还没做呢,还没有那个品牌呢。所以人家的技术积累是很多的,尤其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这个电池技术方面,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就是电池就是续航,

人家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堡垒,就是你真用到一些技术的话,你发现跟人家的技术发生冲突,人家有专利你不能用。

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好像最近这两年也是越来越强了,在续航这方面还是动力方面都有了越来越多的进步,和这些国外的品牌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你要说完全超越,最近还是不太可能。自己相信未来我们终究能做得比对方更好,但是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未来,而不是现在,我们应该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还有找到和对方的差距,然后更加努力的钻研这些东西,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

逐渐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体系,这样才能具备足够强大的底气,真正去跟对方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

人家是一个国外的品牌走到我们国内这都已经涉及到跨国商品的问题了,即使是这样,在我们国内占领的市场份额仍然是相当高的。那你想人家在自己的本土所占领的市场率都是多少?我们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真正走到国外的,并且打开一片市场占领相当高的市场的有几个,这就是差距,

无论是资本体量还是专利技术,还都需要时间去发展。

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

特斯拉车贵不贵?

特斯拉车的价格确实较高,但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特斯拉作为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尽管其产品价格较高,但特斯拉的高性能和创新技术仍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眼球。

特斯拉车的高价格主要源于其先进的技术和高品质的配置。作为一种电动汽车,特斯拉拥有来自电动驱动系统和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的强大动力。这不仅使特斯拉具有卓越的加速性能,还使其具备了长续航里程,满足了人们对电动汽车长途行驶的需求。此外,特斯拉还以其独特的智能驾驶技术而闻名,包括自动辅助驾驶、智能导航和自动泊车等功能,为驾驶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虽然特斯拉的价格较高,但其车辆的可靠性和维修保养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斯拉的电动驱动系统由少量机械部件组成,相比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更为简洁和耐用。此外,特斯拉还提供了免费的充电网络和超级充电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经济的充电服务。

总的来说,尽管特斯拉车的价格较高,但其先进的技术、高性能以及出色的驾驶体验仍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特斯拉相信会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加实惠和可靠的产品,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以上就是找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找车网。
与“逆袭、反超特斯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国产新能源汽车何时能超过特斯拉?)”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