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15:36:52 | 找车网
作 者丨宋豆豆
编 辑丨张明艳
图 源丨图虫
近期随着国家多项支持政策出台、相关企业加速布局换电站规划、资本涌入等多方利好因素,国内新能源 汽车 换电赛道不断升温,已成蓄势待发之姿。
仅6月以来,
国内换电市场消息频出
:可支持换电的上汽“魔方”电池首次揭秘;宁德时代EVOGO换电服务在安徽合肥正式启动;吉利 汽车 旗下主打“换电轻出行普及者”的睿蓝 汽车 官宣入局换电赛道,并推出三款换电车型,今年底将建设完成200余座换电站;一篇来自国外做空机构Grizzly Research LLC的报告,直指蔚来尝试推行的BaaS(车电分离、电池租用的新型购车方式)以及换电业务,一定程度上将换电模式推上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
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相继展开
,重庆、武汉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换电模式发展的利好政策——重庆明确到2023年,建成换电站200座以上,推广换电模式新能源 汽车 1万辆以上;武汉力争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换电站50座,到2023年底累计建成换电站100座。找车网
巨头争相入场背后,一个千亿市场规模赛道的崛起已势不可当。
中信证券预测,预计2022年换电站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换电站数量将超3000座;预计到2025年行业当年新增有望超过1万座,对应设备投资额和换电行业运营收入将达到千亿元。
国内换电行业“四足鼎立”
事实上,新能源车发展至今,续航、补能一直是困扰电动车用户的难题。目前新能源 汽车 有充电和换电两种补能模式,随着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的增长,充电模式面临着快充需求增加、充电桩布局不均衡等问题。
在传统充电桩建设提速的基础上,换电成为一条全新赛道。所谓换电模式,即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存储、充电、统一配送,并在换电站内对电动 汽车 进行电池更换服务。与充电相比,换电更快捷,可以媲美燃油车的加油,在最新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规划中,换电也被正名,位列新能源 汽车 补能方式之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 汽车 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表示:“换电的优势和劣势非常清晰,优势是补能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电池损耗低;续航里程长、安全性高、应用场景丰富;缓解电网扩容压力、前期购车成本低。劣势是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标准化难以建立,商业模式盈利难等。”
眼下,国内换电行业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以蔚来、吉利、北汽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以宁德时代、SK为代表的电池厂商,以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大型央企,以及以奥动新能源、杭州伯坦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商。其中,车企代表、第三方服务商瓜分了几乎所有的市场份额——蔚来、奥动新能源和杭州伯坦分别运营着1024座、450座和108座换电站。
对于充电和换电两种补能模式,行业内基本形成共识——二者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换电模式现阶段不会成为主流。
“在乘用车领域,在to B端的运营市场有换电的场景需求。但对于私家车主而言,目前换电是部分人群在部分场景下的部分需求,现阶段不会成为主流,只是新能源 汽车 补能的技术路线之一。现在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换电?第一类是家里不能安桩,单位也没地方充电;第二类则是中层阶级以上的人群,从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来看,时间更重要。”仝宗旗认为。
国网商用电动 汽车 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海晓涛认为,充换电模式不是非此即彼,融合发展各有适用。不同电能补给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各自有各自适用的特定场景——对于商用车和出租车,换电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对于乘用车,中长期看最好的方式还是充电,平时在家或者单位慢充,还可参与车网互动,高速公路长途出行时,超快补能更近似于加油站的体验。
换电壁垒能否打破?
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换电模式优点颇多,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单是庞大的资金压力足以让企业背上重担,
比如不菲的换电站建设和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蔚来一代换电站成本约300万元,二代换电站成本在150万元左右;协鑫能科公告披露,单个乘用车换电站投资额为500.72万元,其中换电站投资260.72万元,占比约52%,线路投资100万元,电池投资140万元。
作为换电模式首位尝鲜者,以色列Better Place公司由于高投入低回报、大规模运营投入与微薄收益不可持续,且只有雷诺一家客户,成立仅6年便申请破产清算;后来特斯拉也曾试水换电模式,最终因定价高昂、操作不便而放弃;蔚来至今未能实现换电业务盈利……
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曾估算,按每度电0.6元、平均每单50度电计算,一天一座换电站换电50单、一年可收入50万-60万元,基本可以覆盖换电站的场地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
按照每辆车每周换一次电计算,一座换电站大概要辐射350辆车,才足够支付成本。这也意味着,如果蔚来的1024座换电站自负盈亏,需要卖出超过35万辆电动车。
据了解,换电模式的成本约是充电模式的1-3倍,一般充电车型一辆车需要一块电池,但换电企业需要为每辆车准备1.1块或1.2块电池。
此外,横亘在换电模式发展道路上的另一座大山则是电池规格未实现标准化。一方面各个企业的电动车技术标准日新月异,电池标准千差万别;另一方面车企之间不愿共享技术标准,换电模式在超出单个车企范围之后无法实际运行。
《电动 汽车 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规定的电池型号多达145种,涉及的电池生产商、材料供应商群体庞大,电池模组结构又因车型设计不同而各异。
今年两会期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建议推进换电电池包的标准制定,使换电电池包能够在不同车企、不同换电站、不同用户之间可互通互换。
实际上,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要件,主机厂和电池厂商一直在博弈。对于车企而言,换电涉及动力电池产品规格统一的问题,这也是“换电模式统一标准化”迟迟未能落地的主要原因。
尽管宁德时代宣称其巧克力换电块可适配全球80%已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但目前除了一汽奔腾旗下的NAT车型加入EVOGO之外,尚未公布其他合作品牌的推进情况;蔚来公布BaaS模式后,尽管积极释放合作诚意,但武汉蔚能尚未成功开拓一家外部车企。
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锋坦言,“目前大部分车企都有自己定制化开发的平台,几乎每个车型或者每个品牌对电池包都有定制化要求。换电方面年初推出‘巧克力换电’通用化电池,通用化是换电的前提, 探索 通过‘巧克力’模式用户是否能接受。业务在1月份推出,在一两个城市做试点。”
奥动新能源副总裁兰志波提出了两个统一:一个是规格统一,目前奥动合作的16家车企、30余款车型、4万辆车中,电池包的规格是统一的,实现了电池包在任何换电站可共享;第二个统一是尺寸统一,目前并没有实现,“这需要共同努力制定一个标准”。
易车讯
9月16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式发布会在重庆召开,吉利科技智能换电站全国首发亮相,换电模式率先落地重庆两江新区,今年计划将在重庆建设完成35座换电站。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吴存荣,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罗蔺,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块总负责人杨全凯等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
据了解,2019年12月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要求,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然而,充电式新能源车有续航
里程
焦虑、购车成本高且残值率低等问题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用户。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创新发展;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应用,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吉利科技集团对于换电产业战略思考已久,2017年便着手布局研发换电新能源模式和技术,在3年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慎重的选择技术路线,超过1000人参与研发,进行了超3万次的相关实验,同时获得换电相关专利千余件。
吉利科技集团聚焦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研发、制造和运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池供应商、换电运营商、出行服务商、新能源车车主等生态伙伴提供全周期新能源基础设施服务。
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致辞
智能换电站首体验,能源补给更高效更便捷
吉利科技集团的换电模式,将秉承平台、技术共享的
理念
,向行业及各大企业全面开放换电技术平台、车型架构平台及大数据运营平台,并积极参与及推动换电标准的建立和统一,链接整车制造、能源管理、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四大领域,构建物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跨专业、跨领域生态圈。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块总负责人杨全凯
本届智博会上吉利科技集团展出的双仓式智能换电站,占地约126平米,内置39个充电仓位,车辆可在站内极速换电,单个站每天可服务达到近1000车次。
在现场,记者体验了换电服务的流程,一款换电车型从驶入换电站,到车辆智能识别、检查,再到底盘电池更换,智能支付,车辆驶离换电站等环节,过程一气呵成、智能易操作,纯电汽车的补能效率和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辆新能源换电汽车在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完成换电
据介绍,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是基于高模块化、高兼容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化的换电技术平台,开发的具备换电、充电、监控、消防、智能温控、电池维护保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补能终端,可向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可靠的补能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智能换电站采用了高兼容性换电平台模块化架构,可适配多种车型,更利于市场普及。
安全性能高是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的特点之一,换电系统中的锁止机构、水循环快换组件等关键零部件,单个部件均接受了超16000次的耐久测试,确保换电系统可以达到十年以上使用寿命。与此同时,换电系统还实现了车、站、电池、云全程智能网联,配合三级消防系统,能够全方位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运行故障,让换电更安全、更高效。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站换电平台
领先的架构技术,助力换电产业普及大众
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换电站”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新基建项目中的重点领域。换电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向成熟。
吉利科技集团创新研发了领先的换电技术平台架构,涵盖了换电技术平台、车型架构平台,以及大数据运营平台。吉利科技集团将成为国内首家集换电车型研发、换电站研发、换电运营、出行服务于一体的换电生态服务商。其目前的产业布局,已覆盖了城市智慧出行的各领域,能够完美衔接换电站以及换电车型的运营,为城市大出行生态的建设带来新动能。
换电车型驶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示范站
2021年,吉利科技集团将在重庆建成100座换电站,2023年计划落成200余座换电站,将重庆打造成换电示范城市;并以重庆为中心,同步向浙江、山东等全国各地辐射布局,覆盖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省际、高速路网等。截至目前,吉利科技集团已在全国签约的换电站超过1000座。
上周工信部发布第339批新车目录,吉利旗下枫叶汽车的首款换电车型 枫叶80V在列。这是吉利与力帆完成股份重整之后、由力帆重庆工厂负责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同时也是吉利科技投入到智能网联换电业务的第一款落地产品。
就在今年,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入新基建、纳入补贴政策,多家厂商加快投放到换电技术与产品开发。除了发展更早的北汽与蔚来,吉利、广汽甚至国家电网都在今年迅速实现了换电模式的产品落地,与最开始蔚来汽车的「烧钱换服务」不同,自主品牌加入竞争,将换电模式拉入了另一条赛道。
今年9月,吉利控股旗下吉利科技集团的首个智能换电站在重庆亮相,由此,吉利正式加入了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
随后,10月18日,吉利科技又在山东济南落地了一座换电示范站。短短一个月在两地高调发布,吉利科技推出的换电技术全面进入公众视野。
按照吉利科技集团的规划,2021年将在重庆完成100座换电站的建设,到2023年落成超过200座——把重庆打造成为换电示范城市,并由此向华东、华北、乃至全国辐射。
吉利快速投入换电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踩风口,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蛰伏已久、伺机而动。业内人士发现,吉利集团早在2017年已经开始了换电模式与技术的研发。而在2019年国家层面再次公开支持换电模式之后,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多家车企终于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加快对这项技术的推进落实。
吉利汽车在2016年成立的杭州戈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到了2019年12月更名为易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为此注册了品牌商标「易易换电」。一切都在既定方向上。
关键一步在重庆。吉利科技选择在重庆开启换电模式的探索,除了发展西南市场之外,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连接——力帆汽车。今年12月2日,力帆股份发布公告,表示破产重组计划已经获得法院批准,重整完成后将由吉利科技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同持股。其中,吉利科技以产业投资人身份持股,主要角色是向力帆提供产业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换电技术的上市平台。
事实上,吉利选择接盘的力帆在换电模式上已经有半成品。2019年5月,处于崩溃边缘的力帆曾经公告了一则公开招募,计划斥资52亿元用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与租赁业务,随后有了力帆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合作成立的新能源公司。
吉利迅速接手,只是以一种更快速便捷的方式重启早已规划的换电业务。按照公告,重整工作一旦完成,吉利科技旗下首款换电型纯电动汽车枫叶80V的生产工作将由力帆汽车负责。
枫叶80V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主流新能源产品,MPV造型、三元锂电池、电机功率40kW,从吉利科技对枫叶这个品牌的定位、以及枫叶80V的产品表现来看,这款车的主要任务是以换电身份进入运营车市场,为吉利试水、试错。
以80V作为开端,枫叶汽车要在未来几年投放市场的换电车型涉及多个品类、5年销量要达到20万辆。
今年四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正式表达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鼓励。
当换电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它的角色定位就不再是新品牌打入市场借以发挥的「噱头」了。
包括吉利汽车在内,国内自主品牌广汽、东风、长安等也已经加入到换电模式的开发。作为曾经公认的、解决纯电动汽车补能焦虑最合适的方式,换电技术、标准、规模等问题如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讨论高度。
吉利借助力帆、重庆推广枫叶80V换电型电动车,重点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借助力帆在前期对换电的研发投入,吉利科技对智能网联换电模式的探索,新的思路在于换电站可实现的智能化、标准化。最早在今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吉利展出的双仓智能换电站面积为126平方米,包括39个换电仓位,每次换电90秒,单个换电站每天可以完成1000辆电动车的换电服务。
90秒快速换电的基础是模块化、智能化,从换电平台的研发之初就需要考虑兼容性、安全性等问题,目的是站内换电、充电、监控和维护等环节能够以一种更高效的协同方式进行。按照吉利的介绍,这样一个双仓智能换电站的研发目标是适配多种车型、最终在市场普及。
不过,从首款换电车型枫叶80V的产品特性来看,吉利对换电技术的兼容性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枫叶80V是一款MPV车型,车长4.7米、轴距2.8米,造型尺寸无限接近于吉利嘉际、一款传统燃油车,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枫叶80V油改电的身份。其搭载的是国轩高科生产的三元锂电池,综合续航有410km和500km两个版本,基于换电需求,这款电池应该是独立开发的,如果要考虑后续产品的换电兼容性,电池尺寸、性能与布局都需要从头设计。
以吉利科技接盘时所言,要将力帆股份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换电领域的领先企业,从目前展示的两仓智能换电站来看,技术与应用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首款换电产品——枫叶80V的产品天花板却显而易见。
吉利科技在推出枫叶汽车的时候就明确了中低端市场运营车辆的定位,首款产品枫叶30X推出之后也十分低调。此外,吉利最开始也暗示了枫叶汽车采用换电技术的尝试。如今借助力帆在重庆运营车市场的前期投入,枫叶汽车可以省很多力气。
这显然是吉利汽车进入西南市场巧妙思路。至于目前已经全面使用帝豪EV、几何A的曹操出行,切换到换电模式应该是几年后的事了。
从换电模式进入新基建规划、再到国家补贴对换电车型的倾斜,新能源汽车采用换电方式补能,被认为最理想的方向——将补能时间缩短到几分钟内,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习惯便完全无异于传统燃油车。
但无论是北汽还是蔚来,换电模式的争议还在于「太烧钱」,即便是最需要用「换电」来换取用户喜爱的蔚来,也在今年逐步取消了免费换电政策。对于利润率更低的主流品牌来说,花费数百万建设一个换电站的高昂成本就足以让他们却步。
更重要的是,此前北汽和蔚来的换电站均是品牌自建,用于品牌旗下车型的补能,形成一个闭环,无法实现品牌车型之间的兼容,使用频率和营收体量有限。以品牌为单位建设换电站,最终也有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从2019年开始,由国家牵头、多家车企参与的换电模式标准化制定加快推进。吉利也是成员之一。
从吉利今年投入换电站建设的速度来看,它希望能够成为行业内最快实现换电普及的代表。如果说蔚来的换电与BaaS是在高端市场以高端技术服务用户、实现无限迭代,那么吉利的模式更像是在中低端市场拓展规模,让换电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换电实现一定规模,除了产品兼容性之外,高效也是重要判断——同等费用下,更快速的补能,有利于更多用户选择换电这种方式,尤其是社会运营车辆,能够拥有更充足的运营时间。而且,采用换电模式的车型不需要自购动力电池,租赁的方式降低了购车门槛、也能让电池统一管理,寿命与安全得到保证。
这些都是运营车辆最看重的「成本问题」。吉利并不是最早加入其中的,今年广汽Aion S也推出了换电版本,只不过他们的思路早已绕开了北汽新能源走过的弯路。至于北汽在换电领域积攒的经验,也已经计划用于高端品牌Arcfox了。
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加入换电,这不仅仅是追逐风口,当新能源车发展从政策导向转为市场引导,任何一种能够帮助用户解决焦虑的方式,都值得被重视与推广。至于换电的规模和成本问题,则需要交给车企共同探索。
图 |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9-13 19:16:16
2023-08-25 14:09:50
2023-11-20 16:34:52
2023-09-28 07:29:29
2023-08-19 12:48:04
2023-08-27 1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