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13:37:06 | 找车网
不少人还记得十几年前国内AO级小车盛行时的盛况,彼时各大汽车品牌几乎都有主力小车在售,合资品牌中有 奔驰 smart 、 大众 Polo 、 本田 飞度 、 雪佛兰 赛欧 等车型。
国产车中也有吉利熊猫、 奇瑞QQ 、 江铃 奥拓 、 长安 奔奔 、 比亚迪F0 等车型,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但现在,AO级燃油小车的江湖已不复往日。
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活跃状态的AO级燃油小车只剩下了大众Polo、本田飞度、本田 LIFE 等极少数车型,其余的基本都已经停产。但需要注意的是,AO级小车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满足用户需求的变成了新能源汽车厂商而已。
AO级车型盛世是怎么来的?
AO级车型最鼎盛时期是在本世纪前10年,当时这种车风行的理由很简单,首先是因为它车身尺寸较小,便于操控;其次则是因为它的购车和用车成本都比较低,与当时价格高高在上的合资车相比,这种低端小车对用户的吸引力更强。
目前国产头部厂商中, 奇瑞 最先就是靠奇瑞QQ这么一款小车打出名堂的, 吉利汽车 当年推出的吉利熊猫、长安奔奔也为品牌在市场上立足做出了突出贡献, 比亚迪 的F0一度也非常受用户欢迎。
这些车型满足了中国早期购车者的实际需求,对中国汽车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进入2010年之后,中国普通家庭的购车预算大幅增加,家庭用户逐渐成为汽车市场上的主力军,AO级车型空间小、舒适度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时至今日,国产品牌的AO级燃油车都已经停产,合资车中只有大众Polo和本田飞度等极少数车型还在努力坚持,但销量也在大幅下滑。
为何在新能源时代起死回生?
燃油版AO级被消费者抛弃,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成熟之后的必然结果。但短途代步始终都是一种刚性需求。到了新能源时代,这个机会被 五菱汽车 发现 ,并打造出了五菱宏光MINI EV这款经典小车,引发AO级市场又一波消费狂潮。
五菱宏光MINI EV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现象级产品,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奇瑞 小蚂蚁 等同级别车型问世,但五菱宏光MINI EV的优点在于其便宜的价格,这款车的起售价只有3.28万元,比很多老年代步车还便宜的同时还能上牌、买保险,售后更有保障。
虽然续航里程比较短,而且不支持快充,但与便宜和好开这两大优势相比,这点缺陷似乎算不了什么。
凭借五菱宏光MINI EV的神勇表现,五菱汽车力压吉利汽车,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国产新能源销量亚军。
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长安 奔奔EV 、奇瑞QQ冰淇淋、吉利 熊猫mini 等一大堆模仿者,这些名字在十年前曾经风靡汽车江湖,现在借助新能源的 东风 又重新登上舞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 找车网
但需要注意的是,五菱宏光MINI EV以及其他AO级小车最近几个月已经有明显的颓势,2022年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超过40万辆,但2023年前两个月累计只有4.6万辆,下滑相当明显。这说明新能源小车的热度也开始逐渐消退,洗牌期即将来临。
洗牌期马上来临 哪些车型会出局?
事实上,AO级小车很容易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同质化竞争。目前市场上在售的AO级新能源车型,价格上接近,使用场景高度雷同,潜在用户群体几乎完全重叠,甚至连外观造型都比较接近。
看上去数量不少,实际上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种车型很难形成长期的吸引力,在第一波用户“收割”完了之后,就会出现后继乏力的问题。
除此之外,新能源车型销量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升级的过程。目前有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还不太认同,选择其它车型的话,会有比较高的试错成本,因此才会选择五菱宏光MINI EV这类价格低廉的代步车。
随着新能源车型的普及、市场认可度的提升,不少消费者会直接选择价格更高但是用途更广、性价比更高的新车,导致AO级车型的整体规模大幅下滑,这与当年燃油版AO级车型所遭遇的情况是一样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微型车已经很难有大的发展,最终可能只有寥寥几款能够生存下来,满足低端用户的需求,更多的消费者会去选择比亚迪 海豚 这种类型的小型车。
微型车看上去价格低廉,但用途太过单一,从长远角度来考虑的话,假如用户有喜欢自驾游的习惯,这种不能快充、续航短的车型就不能满足需求了。不出意外的话,五菱宏光MINI EV的模仿者中,有不少将在未来的1-2年内被淘汰出局。
AO级小车的风行,是汽车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燃油车时代不同,新能源时代AO级车型从风行到衰落的速度明显更快,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AUTOMATRIX,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在五大合资汽车里的日系汽车占有率一度最高,德系汽车与其在伯仲之间,美系汽车占比较低,法系和韩系汽车已经被边缘;可是现在的日系汽车也是表现堪忧,销量呈增长态势的只剩下 丰田 ,日系三强的 本田 和 日产 汽车下滑趋势明显。
然而“两天一产”最前还算在第一阵营,或者说至少还在,不少日系汽车品牌已经退场。
那么谁知道日系汽车有多少品牌,现在还剩下多少品牌吗?
已经败退的品牌有:
年轻的司机可能并不知道这五个品牌,尤其是大发汽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火的面包车可不是五菱或 长安 ,而是天津大发Hijet,那时候叫做“黄面的”(黄颜色面包车/的士/出租车);之后的大发还造出了经典轿车 夏利 ,以及 众泰2008 的原型车丰田 特锐 ,在拳皇游戏里就经常出现这台小车。
下图就是丰田特锐。
斯巴鲁现在虽然还以进口的方式销售,但是斯巴鲁其实在1002年就与贵航工业集团进行过合资,打造的是微型车云雀;不过后期的贵航工业集团和斯巴鲁的合作出现了问题,斯巴鲁作为日本企业自然想要用日本供应商,贵航作为中企当然想要扶持本土供应商企业,结果闹了个不欢而散。
铃木汽车退出的时间节点比较晚,是在五年前,可是冷门的时间却很长;而且铃木所打造的车辆主要是小型车和微型车,燃油动力的微型车在铃木退出前后已经全数停产。所以主攻小、微型车的铃木汽车自然是没有办法改变结局,现在铃木汽车的重心已经放在其本土市场和其他印太地区。
讴歌是本田汽车旗下的高端品牌,销量一直很差,销量差的原因并不难解读;有人认为讴歌的失败在于设计,其外观和内饰设计偏另类,在同期的合资汽车里确实有些前卫的感觉。不过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设计,而是本田汽车的品牌力和技术力,说穿了就是其打造的车辆只能在日系汽车里算是高水平;可是选择中高端车辆的消费者往往不会局限于某一个车系,选车是会全面对比的。
马自达并没有退出,现在还有长安马自达,不过马自达最初是与海南汽车厂合作,其所打造的车辆由于生产资质的原因导致一度只能在海南岛销售;后期的马自达选择与 一汽 集团合作,随后狠心的放弃了海南汽车厂。结果恼火的海南汽车厂打造出了自主品牌 海马 ,一汽集团也放弃了马自达,现在只有长安马自达了。
这是五个已经退场的品牌,现在可能要多出一个,而且还有两个也在边缘挣扎。
广汽三菱已经确认工厂停产和全面裁员, 广汽集团 为了避免员工失业,决定让旗下子品牌 埃安 汽车接手三菱合资工厂;埃安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只造电动汽车,现在的销量是新品牌里的第一名,在推出高端汽车 昊铂 系列之后的销量预计会进一步增长,所以埃安汽车消化掉这座工厂的产能是很轻松的。
只不过三菱就知道该何去何从了,因为这座合资工厂是三菱在华唯一的工厂。
所以月销量只有几百台的三菱汽车基本确定会退出了,只是这个品牌的退出一点波澜都掀不起来。
为何日系汽车会排着队的离场呢?
从大发汽车开始,斯巴鲁、铃木、讴歌、三菱等品牌陆续退出,这确实有些奇怪,然而质押开过这些车或了解这些车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日系汽车品牌不断退出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做不到与用户需求同步成长。
说白了就是汽车市场用户对车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车辆的尺寸、性能、操控、智能和能耗都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可不论是大发、铃木还是讴歌,其能打造的车辆总是固定的水平,车辆的综合品质没有进步,所以只要车辆的品质不再对市场用户的胃口那就必然会被淘汰。
三菱汽车的失败也是相同的原因,动力羸弱的发动机,传动效率低且不耐用的无级变速器,这种组合打造出的车仍旧定位于中端;这就等于把肉包子定出狮子头的价格,你可以去造、但也得有人去买?所以三菱汽车的失败早已经注定,就像是小、微型车纷纷停产阶段里看铃木一样。
长安马自达汽车的销量很低,推出的新车也没有竞争力;比如CX-50这台全新SUV,其搭载的发动机还是老掉牙的2.0和2.5升自然吸气机头,匹配6AT,用扭力梁后悬架和前驱平台,定出中端车的价格。
马自达是真的搞不清楚状况,但也许是真的研发不出来具备高水平的动力系统。
日产汽车和英菲尼迪相同,诸多知名机构都给出了日产汽车一个相同的评价,那就是打造不出具备竞争力的新车;现在的主力车型在陆续淘汰自然吸气发动机,可是换用的增压机水平一般,主力车型全数使用无级变速器。搞出的增程汽车还是冷门的非插电增程车,这种车只是用增程技术来节油的燃油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哦。
英菲尼迪是日产旗下的品牌,母公司依然如此,子品牌可想而知,所以月销量也是只有几百辆。
也许日系汽车最终只能剩下一到两家车企,无法进步就是退步,持续的退步必然会被淘汰。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和汽车科学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找车网(https://www.snzq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朋克美美倒闭了吗?的相关内容。
朋克美美没有倒闭。2024-10-24 21:16:03
2024-01-03 15:03:43
2024-11-15 00:56:21
2024-11-22 22:10:40
2024-10-22 14:11:16
2024-10-30 1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