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选购 > 正文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2023-12-13 02:01:24 | 找车网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找车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白话EV丨苹果汽车明年就来?别尽信!别猜测!别怀疑!

开门见山,关于苹果造车,笔者有以下三点判断可与各位分享、探讨:

不可尽信iCar明年9月能顺利发布

不用费心猜测iCar的神秘面容

不必怀疑iCar的智能化实力

云里雾里的苹果造车项目Titan,终于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体同行那里“拨云见日”了。

12月21日中国台湾地区核心财经媒体《經濟日報》发布新闻,称苹果将在2021年9月发布Apple Car——这比行业的普遍预测要提前了两三年。

证据确凿否?

别尽信 明年能见

在众友媒情绪高涨地跟进这一爆炸性新闻后,《白话EV》将苹果汽车明年发布的“证据”进行了严密梳理,高度浓缩成了以下三点:

第一,从制动器(和大)到充电器(贸联-KY),从电机(富田)到继电器(和勤),特斯拉在台湾地区的主要供应商均已被苹果公司通知:赶紧扩产,明年开干!

第二,苹果御用合作商富士康在今年早些时候有所“异动”,其母公司鸿海精密联手裕隆,冷不丁的放出狠话,说要用5-7年时间里拿下电动车市场10%的市场份额。

第三,奉行“标准品策略”是苹果亘古不变的作风,这一点在iPhone 11不推5G机型,生扛到今年iPhone 12才实现5G的实例面前显得毋庸置疑;但在汽车新四化一浪比一浪高的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加身的数字网联化电动汽车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标准品”级商品,而非噱头,所以苹果突然着急起来,听着就真真儿的!

但是,并不可尽信iCar明年9月能顺利发布!理由也有三:

第一,实车验证时间过于紧迫。

暂且相信这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高层”所言属实,并且相信清一色的“特斯拉系”供应商凭借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扩产开干,为苹果匹配相应的技术与产能,但造车终究要秉持实车出来必须先做可靠性验证的“行规”。

赵本山所言极是:“走两步儿,没病走两步儿!”而苹果汽车要走的可绝对不止“两步儿”,而是百万公里级的严格验证,不到1年的时间显然不太够用。

第二,产能之谜待解。

造车不比产手机,大工厂该建还是要建的——图里的是库比蒂诺苹果公司总部附近的一个“绝密地点”,其实就是Titan的研发中心。在那儿研发没问题,但这种建筑物里绝对没法儿批量造车。

虽然“千人团队稳定多年”“业界精英挖角荟萃”“自动驾驶专利不断”,这些都能作为Titan项目有条不紊进行的实锤证据,但即便是马斯克也要为Model 3“产能地狱”焦急地睡车间地板监工,催着“帐篷”工厂赶紧建起来,倒真是没见库克对造车业务的产能有何动作。

当然,您要说苹果最擅长保密工作,掩人耳目地把一座拔地而起的汽车工厂变透明,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三,造车经验不足,极有可能跳票。

造车新势力跳票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连续跳票直到“跳消失”,什么游侠、FF、博郡之类,例子实在多到懒得一一列举。它们或许是死在钱眼儿里,但苹果不缺钱;不仅不缺钱,更不缺人才和技术实力,但经验终归还是缺乏的。

说白了,您可以信iCar明年9月发布,但2022年批量交付这道门槛儿,特斯拉、蔚来们当年有多难迈过去,相信苹果汽车也并不比前辈们轻松多少。

别猜测 车长啥样

即便是手机这种“功能强悍>外观设计”的电子产品,果粉也往往会在秋季发布会后纷纷吐槽,什么刘海屏、强迫症之类的,可见“颜值即正义”的理念在各种产品上同等适用。

于是,自2014年苹果爆出Titan造车计划后,各种iCar假想图层出不穷……

当然,对于苹果这样一个“视保密如生命”的公司而言,上面这些“网图”实在是毫无意义——你永远不要怀疑那些擅长颠覆行业的头部公司,他们的脑洞绝对比网友要刁钻深邃!

最经典的案例,当属特斯拉Cybertruck。

在2019年11月22日之前,基于马斯克对特斯拉皮卡设计的“夸张”描述,网络上流传了不少“夸张”的Cybertruck臆想图。

然而,在2019年11月22日见证了Cybertruck实车之后,网友只能惊呼“我们还是太年轻了”。

所以,千万不要费尽心思去想象iCar的面容,满怀期待即可。

别怀疑 硬核实力

长啥样儿倒还真是其次,毕竟雇来一两位NB设计师就能搞定,真正值得期待的,是iCar硬核的内在数字化实力。

虽然笔者对iCar的认知程度和各位看官保持完全一致(就是啥也不知道),但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分析预测,咱真的是一点儿不必怀疑iCar的智能化水准。

第一,梳理时间。

当大家都以为苹果造车计划的初始面貌是2014年启动的Titan之时,不得不补充一句,早在2007年,乔布斯就将公司名称Apple Computer更名为Apple,这是苹果公司业务范围拓展野心的起点,而乔布斯生前对汽车业务表现出的强烈兴趣,也是苹果汽车业务的重要铺垫。

2014年的苹果官方发言人对Titan项目的获批慷慨激昂,简单粗暴地来了一句“给特斯拉迎头一击”,但这句豪言壮语也是6年以来的唯一一句“官方发声”。苹果对造车业务谨慎且持续的缄默,与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高调形成鲜明反差,这也无数次令外界生疑:苹果汽车是不是“黄了”?但你细品,早些年就有1万亿美金的市值,2500亿美金的现金储备——跟造车新势力的“嗷嗷待哺”完全不同,人家苹果“不差钱”,不需要用PPT吸引投资人,所以“闷头造车不言语”一点儿不稀奇。

深谙新车研发周期的人有个共识,用48-60个月研发一款新车,是合理的周期。对于苹果这种“新造车”+“技术控”+“颠覆派”的厂商来说,再多加几年周期也是完全合理的——如此计算,选择2021年发布iCar,绝对是符合苹果首款车型研发周期的。

第二,人才深度。

雄厚的资金储备最容易换来的就是人才矩阵。所以6年以来,关于苹果造车人才的新闻不曾中断。

在高层端,特斯拉是苹果最重要的“挖角”对象。

2018年,道格·菲尔德在负责特斯拉Model 3开发工作5年后,重返苹果,加入Titan团队,并主持工作。他同时兼具电动平衡车(Segway)、智能硬件(苹果Mac硬件工程)、传统汽车研发(福特汽车)、智能机器人(DEKA)、新能源电动汽车(特斯拉)等领域丰富而珍贵的从业经验。前阵子已在苹果公司光荣退休,iCar则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后的作品。

前特斯拉汽车工程前副总裁克里斯?波利特加盟苹果,他曾是阿斯顿马丁的首席工程师,暗示苹果的计划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车。

前特斯拉机械工程经理大卫尼尔森,前高级动力总成测试工程师约翰·爱尔兰,前特斯拉招聘人员劳伦·奇米尼拉,也相继加入苹果公司。 找车网

但绝不仅仅是特斯拉被挖。电池公司A123,英伟达,MissionMotors,Here地图,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及众多主机厂,都是苹果挖人的对象。

在规模端,屈指可数的三条新闻就已证明Titan团队超乎外界想象的极速扩张。

2014年,“目前已组成数百人的研究团队”。

2016年,库克“叫停”造车项目的烟雾弹时,“千人团队将转向专攻自动驾驶技术”。

2018年7月7 日,跳槽小鹏汽车的苹果前员工张晓浪因涉嫌窃密,被FBI逮捕。而在随后的司法程序中,苹果被迫提供了相关部门的员工数量,“整体员工13.5万人,专攻汽车相关业务的研发人员5000人”。

数百、千人、5000人,几何倍增长的团队规模,再次印证着苹果对造车业务的认真。

第三,专利积累。

即便再怎么藏着掖着,iCar的秘密也会被必须公开的专利申请信息泄露出去。

仅仅2020年一年,苹果便已申请成功近百项汽车相关专利。多了不列,就简单拿出来三个例子:

1、“乘员安全系统”: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车内面对面乘坐的两名乘客相撞的系统。

2、“车窗调节系统”:乘员可调节车窗的颜色、反射率,亦可调整其进入“雾面”模式。

3、“自动对准充电设备”:车辆可自行靠近充电桩,桩车进入对接状态完全智能自动化。

惊艳度极高的专利多如牛毛,这也让iCar的值得期待指数高高在上。只期待众多已经申报专利成功的黑科技能实装率高一点,再高一点!

第四,路测数据。

只要想实现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的原始积累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

苹果虽然没有实车,却早已将自动驾驶车辆驶上道路。

根据2017年苹果获得美国路测自动驾驶牌照后当地媒体曝光的照片来看,代替苹果上路的是雷克萨斯RX450h,其车队规模时有扩张。在近期的报道中,苹果路测车队中已有70辆车。

根据去年曝光的数据来看,苹果的成绩是路测总里程达到7544英里(约合1.2万公里),70辆路测车辆的MPD(Miles Per Disengagement,衡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驾驶水平”最直观的指标)为117.88英里(约合189.7公里)。

当然,受制于尚未批量交付商品实车用于积累路测数据,苹果或许与头部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路测长度勉强持平,但MPD水准远远落后于Waymo等技术大牛,路测长度也只有特斯拉百万分之一。

第五,进化能力。

数据积累落后,但苹果毕竟是软件迭代和系统生态的始祖,OTA概念不也是汽车圈集体从手机界“偷师”来的神技吗?

所以,iCar的数字化功能中,最值得期待的当属其进化能力。

或许,在iCar发布后,此前更偏向于系统和生态更迭的春季发布会和WWDC将会拥有更高关注度(某种意义上系统迭代相当于汽车的年型款更新);而苹果公司最看重的第一季度财报也将不再重度依赖于新款iPhone产品的市场表现;另外,iCar版块的加入,也必将让每年苹果秋季发布会的时长加倍,且重头戏发生偏移。

不可否认,业界对苹果产品迭代进化实力出众的认知是一致的,而此等优势从电子产品无缝移植至汽车产品中已成定论,这也是苹果在推出第一款汽车产品时就直接拥有强悍品牌力的重要基石。

把戴森造车熬黄了,把贾跃亭熬成老赖了,把Titan项目总负责人都给熬退休了,苹果造车是有多能熬啊——当然,苹果造车有多能熬,就有多么值得期待!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尽快把iCar实车请到《白话EV》来做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文 | 西局

特斯拉和蔚来等的下半场,即将遇上意料之外的对手。

年轻人们的钱包正在为苹果的iPhone 12打开时,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后,iCar也要来了。

苹果造车的消息,在日前甚嚣尘上。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名单里,即将加上一款Apple Car。而在推出“划时代”的 科技 产品这块,苹果可是极富经验的。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但对新能源电动 汽车 的新贵们来说,它们面对的对手可能还有更多。日前,百度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与吉利 汽车 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 汽车 合资企业事宜。几天后的12月18日,有媒体报道,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科技 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当年的互联网造车,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浪。现在,“新造车时代”则将迎来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而特斯拉们真的即将和百度滴滴苹果们的电动 汽车 ,一同跑在道路上竞争了吗?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亲自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的“至暗时刻”,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连给个后脑勺的机会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马斯克的爆料是为了暗示下库克没有眼光,还是惋惜两家公司当初失之交臂,但这也侧面显示出,苹果在造车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马斯克所说的“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产能爬坡,马斯克还曾经在媒体上一度落泪。苹果并没有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发表相关的时间表。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 汽车 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 汽车 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3.7%。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也许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这样的感觉,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且对美国交通监管部门发函,请他们不要限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测试。

苹果最初曾经想过,秉承“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的车型。据《纽约时代》之前的报道,苹果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研发实验室,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在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和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相比,简直是个叛徒。而且,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简单粗暴。

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个零部件都问题多多。更何况,苹果并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积累。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一度搁浅。此后,苹果 汽车 项目的倾向也似乎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向。

苹果没有收购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开始,苹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购了吴恩达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并且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技 公司对于造车的热情,早已有之。但现在它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百威”携手造车的消息,百度表示“不作评论”。但在消息传出后,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美东时间12月16日,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4月12日,陆奇离职的前夕。

在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开始招募司机。 据报道,长沙投放的第一批D1车型大概有700辆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间,租车时还需缴纳1万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智能纯电 汽车 项目“智己 汽车 ”启动。12月17日,智己 汽车 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 汽车 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华为、长安 汽车 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 汽车 品牌。正如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 汽车 ,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现在,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 科技 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虽然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但“ 科技 互联网公司+车”,似乎也赋予了市场新的想象力。

新能源 汽车 的牛市,正方兴未艾。以特斯拉、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理想 汽车 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还仍然无法和老牌车企比肩,但是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异常优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跃居车企榜首。

但现在,特斯拉们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对手。“新造车势力”的第二波可能要来了吗?

科技 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汽车 ”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 汽车 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汽车 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电动化和网联化在 汽车 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自动驾驶 汽车 ,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智行者 科技 创始人张德兆对燃 财经 说。当 汽车 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 汽车 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汽车 行业也早已被“互联网势力”渗透。当年的乐视造车,虽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银隆,也最终无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车路上 探索 ,但是当年的一批互联网人,包括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在2014年进入造车领域,现在的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作为特斯拉的“中国学徒”,股价也在今年跟着水涨船高,蔚来 汽车 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2018年,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对于“只争朝夕”的 科技 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国内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 汽车 ”也成为了热词。“技术提升推动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而 科技 公司在智能化和网联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它们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智能 汽车 产业飞速发展,政府的相关规划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义,那么,资本的跟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了。

即使是传统车企,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开始着手从技术创新方面,去进行改进和提升。牵手 科技 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研发,早已经是各大车厂的进行时。

“做自动驾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要求极高。”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曾经说,“但是,车厂的薪资体系,未必能承担这部分的投入。其次, 汽车 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标准体系,实际上这对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响的,很难快速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因此,在自动驾驶方面,它们也更愿意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资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来参与这个行业。”

造车,远比手机制造要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在上游的 汽车 制造商们,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车企、零部件厂商、测试机构等,能够紧密合作,达成一个合作的生态。也因此华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态度“不造车”。

和当年乐视等投入巨资烧钱直接造车相比, 科技 巨头们目前显然更为谨慎。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 汽车 ,有可能与传统 汽车 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对造车的传言,百度表示不予评论。

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选项之一。在此之前,也已经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 汽车 ,华为和长安 汽车 合作高端电动 汽车 项目在前。

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切入,联手大型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是软件公司们“做硬件”时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和华为一样, 科技 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 科技 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但是,苹果 汽车 的消息不断紧锣密鼓地传出,也表示,在未来,类似苹果、滴滴这样的公司 汽车 上路,似乎并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 汽车 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 汽车 的要求。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 汽车 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 汽车 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 汽车 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例如, 汽车 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 游戏 、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 科技 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里,早已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渗透。腾讯是蔚来的大股东之一,小鹏 汽车 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 汽车 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也许未必我们能尽快看到这些 科技 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但它们的动向和影响,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则是那条搅动水波的“鲶鱼”。

颜景辉也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毕竟,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它与特斯拉战况如何, 汽车 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5月汽车厂商零售销量排名,比亚迪领跑,一汽大众长安前三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公布了最新的零售销量数据。根据其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174.2万辆,同比增长28.6%,环比增长7.3%;今年1-5月份累计销量763.2万辆,同比增长4.2%,整体市场迎来明显复苏,从目前来看,在新能源市场带动下,今年下半年整体乘用车车市将会有不错的表现。

具体来看,轿车和SUV依然是两大细分市场,这两个市场5月销量分别为85.1万辆和79.6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1.2%和33.8%,环比增幅分别为9.2%和6.3%。前5个月累计销量分别为365.1万辆(同比微增长1.4%)和354.6万辆(同比增长5.1%)。

新能源NEV市场增幅明显,市占率提升同样有目共睹。5月销量58万辆,同比大涨60.9%,环比增长10.5%,1-5月该市场累计销量242.1万辆,同比增长41.1%。

MPV市场虽然偏冷门,但随着中高端尤其是豪华MPV市场的崛起,其增幅也非常明显。5月MPV市场销量9.5万辆,同比大涨65.9%,环比微下滑0.6%,1-5月该市场累计销量43.5万辆,同比增幅23.5%。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中国品牌表现不俗,5月零售份额超过50%,达到了50.3%,同比增长4%。下面让我们具体看看各大厂商的排名情况。

NO1、比亚迪汽车:5月销量220735辆

在 比亚迪 的带动下,新能源市场一片大好。比亚迪依然强势占据销量榜榜首,单月销量突破22万辆大关,达到了220735辆,同比猛涨94%。比亚迪除了宋、 元PLUS 、唐家族、汉家族以及秦家族的王朝系列产品外,以 海豚 、 海豹 、 海鸥 、 宋PLUS 组成的海洋网产品同样表现不俗。此外 驱逐舰05 和 护卫舰07 在5月份也双双破万,领跑细分市场。

除了比亚迪母品牌外,以 腾势D9 为代表的 腾势 品牌表现同样不俗,此外,比亚迪还推出了 仰望 汽车和方程豹品牌, 仰望U8 虽然是一款百万级产品,但目前市场订单异常火爆,方程豹首款越野产品曝光后关注度也非常之高。

NO2、一汽-大众:5月销量150307辆

除了一枝独秀的比亚迪之外, 一汽 - 大众 和 长安 在5月份销量约突破10万辆大关,其中一汽-大众达到了150307辆,同比微增长0.2%,环比增长8.6%,排名第二,和前几个月排名无异,继续领跑合资品牌。除了销量主力 速腾 、 迈腾 、 探岳 等传统燃油车之外,一汽-大众在新能源市场也不断布局,尤其是多款ID.系车型在传统合资品牌中依然表现优秀,未来一汽-大众还将会继续在新能源市场深耕。

NO3、长安汽车:5月销量109710辆

长安汽车排名第三,5月份销量达到了109710辆,同比增长50.9%,环比增长6.3%,整体表现同样不俗。除了CS75PLUS、CS55PLUS、CS35PLUS、 逸动 系列等传统燃油车之外,还推出了新车 逸达 。

新能源市场方面,长安新能源 奔奔 表现尚可,但其高端品牌深蓝和 阿维塔 表现并未达到预期,此前表现不错的 深蓝汽车 因品质问题频繁被投诉,导致最近几个月销量下滑明显,虽然目前有 深蓝SL03 和 深蓝S7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冲击高端市场的阿维塔,推出了售价31.99万元-60万元的 阿维塔11 ,虽然在细分市场表现尚可,但在销量贡献方面并不大。

NO4、吉利汽车:5月销量97189辆

吉利汽车 5月份延续着稳定的表现,单月销量97189辆,同比增长32.6%,环比增长5.6%,表现亮眼。吉利汽车市场的大幅增长,除了 博越L 、 博越 COOL、 星越L 、 星瑞 、 帝豪 系列、 缤越 和 缤瑞 双缤家族的传统燃油阵营外,新能源的强势突起和 领克 品牌重回快车道也是重要原因。

几何汽车、 极氪 汽车等旗下热销产品在同级别市场表现出色,不仅如此,此前发布的全新品牌银河汽车也迎来了首款车型 银河L7 的上市,这款车从其13.87万-17.37万的售价就能看出,这是一款势在冲量的车型。从目前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来看,未来吉利汽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

NO5、上汽大众:5月销量95003辆

排名第五的是上汽大众,上汽大众5月销量95003辆,同比增长35.7%。从目前来看,上汽大众依然是依靠 朗逸 、 途观L 、 帕萨特 、凌度、 Polo 、<a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市特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找车网为大家带来的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相关推荐
特斯拉平板是苹果吗
特斯拉平板是苹果吗

特斯拉obd电脑故障题主是否想询问“特斯拉obd电脑故障怎么办吗”?去4S店使用电脑检测仪进行诊断维修。特斯拉obd电脑故障是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故障的意思。OBD系统可以从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汽车是否尾气超标,一旦超标,会马上发出提示。特斯拉平板是苹果吗特斯拉平板不是苹果。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该平板电脑采用了特斯拉独有的设计和软件系统,不同于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特斯拉生产

2023-12-13 01:24:07
马斯克:曾考虑让苹果收购特斯拉,特斯拉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期?
马斯克:曾考虑让苹果收购特斯拉,特斯拉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期?

马斯克:曾考虑让苹果收购特斯拉,特斯拉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期?特斯拉是一家从事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和储能设备生产与销售的科技公司。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帕洛阿托。2008年,特斯拉发布了旗下首款运动型跑车Roadster。2012年,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S面世,由此在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电动风暴,开创了汽车领域的新时代,特斯拉及其创立者马斯克开始为大众所熟知。2015

2023-12-12 23:48:24
特斯拉今年预计交付180万辆 特斯拉二季度营收创新高 马斯克:若经济环境恶化将继续降价
特斯拉今年预计交付180万辆 特斯拉二季度营收创新高 马斯克:若经济环境恶化将继续降价

特斯拉2022年第1季度交付超31万辆Model3/Y超29万辆易车讯4月3日,特斯拉公布2022年第1季度生产和交付数量。其第1季度交付310048辆汽车,而第1季度产量为305407辆。在第1季度中,ModelS和Model X交付14724辆,Model 3和Model Y交付295324辆。而2021年同期,特斯拉产量为180338辆,交付量18480

2023-12-12 19:27:48
特斯拉市值超3个丰田破6千亿美元,你看好未来的新能源市场吗?
特斯拉市值超3个丰田破6千亿美元,你看好未来的新能源市场吗?

特斯拉市值超3个丰田破6千亿美元,你看好未来的新能源市场吗?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的市值已经突破了六千亿美元,成为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巨头公司。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形势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全球各大汽车厂商也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了重点,不断地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资。力争在未来的市场份额上占有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2023-12-12 09:44:32
国产特斯拉MODEL 3即将交付,自主品牌如何应对?
国产特斯拉MODEL 3即将交付,自主品牌如何应对?

国产特斯拉MODEL3即将交付,自主品牌如何应对?在2019年的最后两天,国产特斯拉Model 3终于完成了年初立的flag——在年底实现交付。尽管交付的规模小只有15台,且交付的对象也只是公司的内部员工,但背后的意义却非比寻常。原因无他,一方面,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动工的时间为2019年1月上旬,换而言之,特斯拉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工厂建设到量产交付,这个在以往看起来根本

2023-12-12 18:59:47
特斯拉的平板电脑能拿下来吗?
特斯拉的平板电脑能拿下来吗?

特斯拉的平板电脑能拿下来吗?特斯拉ModelY的外观,你基本可以把它看作一辆往高处拉伸了的Model3,整车比例和Model3是几乎差不多的。事实上,ModelY上有75%的零部件和Model3是共享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特斯拉的理念是契合的。而且Model3的溜背造型拉高后,正好变成了现在十分流行的轿跑SUV造型,也算是一箭双雕了。特斯拉可以把平板换成苹果特斯拉的中控

2023-12-12 08:25:26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这家物业的做法对吗?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这家物业的做法对吗?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这家物业的做法对吗?严格的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因为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事故最近爆出了很多起,那么物业有这样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件事情就要从上海车展上,一位特斯拉的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位中说特斯拉刹车失灵。女车主和家人开车出行,女车主表示特斯拉刹车失灵,最终导致追尾了两辆车。事情发生之后,女车主就去找到了特斯拉公司,特斯拉给出的回应就是车子没有

2023-12-11 13:54:59
汽车降价最新消息2023 特斯拉降价1.4万,新一轮降价潮要来了?
汽车降价最新消息2023 特斯拉降价1.4万,新一轮降价潮要来了?

2023年,中国车企为何必须背水一战?撰文/温莎编辑/张南设计/赵昊然特斯拉的再一次降价虽迟但到。7月,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透露,若整体经济环境不稳定,特斯拉还会继续降价。很快,《香港经济日报》预告,Model3、ModelY多款型号在中国香港将于8月4日,也就是今天再次降价,部分车型的降价幅度高达11.9%。2023年,正是特

2023-12-12 13: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