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7 08:35:23 | 找车网
典型的窄高窄高车型,首推五菱宏光S3,荣威W5和奇瑞瑞虎5。
荣威W5和奇瑞瑞虎5被车主吐槽最多的就是又窄又高的车身了,从后面看比例实在不协调。但是,这只是视觉的错觉而已,不影响内部的空间。
为什么不加宽呢?首先,每款车定位不同,比如一款紧凑型SUV车身宽度一般1.8m左右,中大型SUV宽度一般1.9m左右,这是车型定位的局限。
还有像五菱宏光S3、长安欧尚CX70,本身就是面包车拉皮而来,受平台局限,车身看起来也是高高窄窄的。
其实车身是可以加宽的,但是加宽一定是有特殊用途,比如东风猛士,车款2.1m多,是为了增加乘坐空间和装载空间,增加稳定性。民用车一般后排3个人坐,1.8m左右是最佳宽度了,再宽的话,一来没有必要,二来转弯错车什么的很不灵活,对于拥堵的市区道路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再说了,国家对车道宽度也有要求,一般高速收费站车道宽度2.5m,城市道路车道宽度3.5m,还有很多比较窄的道路,根本达不到3.5m的宽度,甚至不到2.5m,如果车身设计过宽的话,会影响交通的。
一般公交车宽度是2.5m,我们经常开车上路会发现,小轿车占一个车道,左右两边还有剩余,但是如果旁边停一辆公交车,那么基本上已经占满车道了,如果都是这么宽的车,那就乱套了。
最后,国产车为什么没有设计那么宽,也有成本的因素,但本质上是技术的原因。国产车能自主设计底盘的车企除了奇瑞还有谁?大部分是逆向研发日系和德系的,吉利博越和比亚迪宋抄袭丰田RAV4,哈弗H6抄袭CRV,要知道,加宽底盘意味着底盘布局要重新设计,这里面牵扯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布局、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全部要推倒重来,具体来说包含车架、传动轴、转向拉杆、悬架等等难以计数的零部件。
总之,对国产车企来说,加宽底盘是一件异常困难的是,简单一句话:臣妾做不到啊
看到你提的问题,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五菱宏光S3,这符合国产车窄高窄高的特点,我认为不能做宽的本质原因是技术、成本和周期。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有必要解释一下 汽车 平台的概念。
汽车 行业有个很时髦的词叫平台,玩平台玩的最溜的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大众。他的MQB平台在业内可谓是相当有名,主要是用来做低端车,譬如说大众高尔夫、斯柯达速派、奥迪A3,你甚至可以说这三个车是换壳。而根据MQB平台衍生出的车型就更多了,国内的朗逸、宝来、途岳、探歌……
玩的不溜就是大家所说的拉皮,而五菱宏光S3可以说是神车五菱面包车宏光S1的拉皮。
给大家看一个拉皮的反面教材
是不是感觉轮廓都一样……
给大家贴一张图看一下拉皮的正面教材
了解了平台的概念我们在来说为什么国产车国产车会做的窄高窄高的。
国内的自主品牌不像是大众那样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平台,可以轻松的加宽加长,让车辆看起来更加协调。因为一个车辆的平台是经过了很多年的迭代,一些实验测试已经相当完备,基于平台来开发车型可以大大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而国内自主品牌的 汽车 平台不是很车没成熟,甚至没有形成所谓的平台。如果此时对车辆进行加长,那么整个底盘的副车架等一些关键部件尺寸会变化,底盘的性能需要重新匹配,这样做的话无异于开发一款新车。
而仅仅加长就不会影响底盘零部件的变更,底盘的匹配调试时间也大大缩小。放一张底盘的图片,想必大家一看就明白我说的加宽比加长难的原因。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 汽车 市场,及时的推出自家的产品,自主品牌必须快速响应。譬如说SUV市场非常火热,各大车企都想进去分一杯羹,这时如果全新开发一款SUV,可能就需要3-4年时间,而借助现有的开发车型,进行简单的加长或者说叫拉皮,就可以大大缩短开发时间,一般两年半以内就可以了,要知道一个车辆的上市早晚会对其销量有决定性影响。
而且很多零件可以共用,我强烈觉得五菱宏光S3的侧围是跟宏光S1共用的。
此方法不仅适用于自主品牌低端车型,对宝马、奥迪照样通用,由于加长比加宽简单,所以你会看到奥迪A6加长之后就变成奥迪A6L了。
但是你看不到加宽的奥迪吧?以上就是原因。
以上两种原因下就造成了国内某些SUV车身比例怪异。
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SUV车型上。主流国产品牌的SUV车型普遍都设计得比较大而宽。部分小众品牌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他们的SUV车型看着没问题,但是给你感觉就是车身非常窄。
比较典型的有,比速、凯翼、英致等品牌。他们的车型,虽然在定位上称之为SUV,但是看着显得非常窄,有点像挂着SUV名头的MPV车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目前 汽车 市场SUV车型是属于比较火热的产品车型。不管合资品牌也好,还是自主品牌也好,都削尖了脑袋想在这个细分市场赚到钱,可以说都卯足了劲的推出各种SUV。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 汽车 厂商是不具备SUV车型的生产条件和研发条件,但他们又不想放弃这个市场红利。这怎么办呢?
好办啊!那就把自己品牌旗下其他车型的底盘直接拿过来用。
可就像刚才说到的,这些厂家并不是适合SUV的研发,也不具备底盘重新调整的技术实力。即便是自己旗下的其他车型的底盘显然也不太能达到Suv的标准,太窄了。
我们都知道国产自主品牌的底盘一般都是选择使用别的合资车不用的设计。随便你怎么加长加高都没有问题,但是就加宽是做不了的。
如果要加宽底盘尺寸,看似好像很简单,其实这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是需要增加底盘刚性,怎么加加多少?加完之后驱动轴轮距也势必也要加宽,而且整个底盘的布局也需要重新调整。而且加宽之后势必会破坏整个底盘原本的稳定性,需要重新调教跟匹配。这跟重新自己开发底盘没区别了。
本身选择使用别人家剩下的底盘,就是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那如果现在为了加宽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成本的话,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那剩下的办法就是只能把自己旗下的产品直接拿过来套一个SUV的壳子,看着显长也高,但是怎么看着就是显得很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路面上很多比较不显眼国产品牌的SUV车型,这些车型的话就显得很窄,就是因为他们是直接套用了自己旗下面包车的底盘。
什么叫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平台可以说是一条生产线,但这条生产线不同于以前的固定生产线,所谓模块化是为了提高生产出来的 汽车 零部件在企业整体 汽车 中的通用率,说白了造一个螺丝、一个轴承、一个活塞等等在各种车型上都可以用,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零部件的利用率。
比如宝马发动机的模块化生产,发动机缸体进行模块化生产1个缸0.5T的马力,那么1.5T的发动机就是3个缸,2.0T为4缸发动机,3.0T为6缸发动机。好处就是统一零配件,不需要为了不同级别的发动机增加更多的设备和生产线。而宝马汽油机之间、柴油机之间的通用零部件占比为60%,汽油机与柴油机之间这个数字也有40%,这些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数字是相当庞大的。
在底盘平台上也是一样,模块化平台带来的,一个平台生产出来的底盘可以应用于不同级别的车型,比如沃尔沃的CMA平台。在CMA架构下,除了前轴到乘员舱那部分的距离固定之外,车辆的轴距、宽度、长度、高度、悬架规格等等几乎所有部分都是可变的。这就意味着比如一个平台既可以生产A级轿车,也可以生产A+和B级轿车,同时对于燃油和混动车型发动机和电机的布局上更加灵活、方便。
诸如此类相信大家经常听到大众的MLB、MQB平台,丰田的TNGA平台,日产CMF平台,这些都是 汽车 底盘模块化生产平台。
反过来看国产车的底盘平台
国产车型,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都是用的其他合资用剩下的平台或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升级的平台,比如CR-V的底盘生产平台目前在国内用的最为普遍,模块化生产的普及上还有很大难度,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这也造成了底盘生产的固定模式,想要拓展车身长度、宽度那只能换平台生产,相应带来的成本增加是巨大的。为了节省成本,只能用现有的平台加以改造,所以造成了某些车型造得窄高窄高的,比例上看起来很不协调。
模块化生产所带来的明显好处:1、大量节约成本;2、因为执行工艺的统一,不同级别的产品和部件,一定程度上质量、品控上也得到了统一;3、产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提升。
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奇瑞了。
奇瑞这几年的车型视觉上总是偏窄,但是实际数据却比同级别的车型都要大一点。
这样做的主要好处就是降低重心,降低车辆在高速行驶或者极端情况下侧翻的机率。
如果车身侧面从上到下保持一个垂直的状态的话,车辆在高速行驶或者极端情况下侧翻的机率会升高。
观致从外观上看就没有那么窄高窄高了。从网上随便找一些轿车、SUV的图片,你就可以看到,大部分车型都是上窄下宽,不止某一家是这样的。只是奇瑞的车型视觉上的错觉,让人感觉窄高窄高的。[捂脸][捂脸][捂脸]
如果不懂呢,就要虚心求教,多找资料看一看。
不要一上来就喷什么技术落后,贻笑大方。
不只是国产车合资车也一样的
窄。
其实最大的考虑就是节约开发成本。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1.现在的车企好多款车都是共平台,很多零件通用,suv也用,轿车也用。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车是越加越长。什么车到了中国都要出L版本,就是加长版。
每年各品牌都出新车,月月都有新车上市。很多车企研发都跟不上,拉拉皮,改个名字就上市了。像极了以前的诺基亚手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新车总有点说法吧!数据上不能比别人差呀,所以就拉长加轴距。空间不够再加高点。所以现在路上的车是越来越长,但宽度都不变的。
2.为啥宽度都没变呢?因为加长很容易,没有太大成本,最多重量多点。但是加宽就难了,其实很好理解,把车前后切开,是没什么零件的,而且路上80%的前驱车连传动轴也没有,所以增加点铁皮就可以了。把车从中间切开的话零件就太多了,发动机要变动,半轴要加长,地盘车架都要改,扭力梁或者悬挂都要改动。改下来等同于重新设计了。所以加宽就不可能,你们可以观察,很多车型卖了十几来年了,款式变来变去,越来越长,就是宽度几乎不变。最多外轮廓有点变化。
其实就是为了节约成本。
一些国产车为什么都设计得窄高窄高的?确实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像MPV车型,如五菱宏光,还是SUV车型,如哈弗H6,都是窄窄高高的形象,为什么车企不把车设计地宽一点呢?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国内自主品牌主销车型还是以SUV和MPV车型居多,轿车方面销量远不及合资车,所以造成国内 汽车 都是窄窄高高的印象,但是实际上,一般的合资车和国产车,宽度都在1.8米左右,只是因为很多合资车型,整体造型比较低矮,造成了合资车型比较宽的视觉印象。
而国内车型之所以设计的比较高,是因为像五菱宏光这种车,是比较纯粹的工具车,考虑的是装载性,做高车身,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可是,加宽车身不是也能增加装载性吗?至于为什么不加宽车身,我们下面分析。
目前,大部分的家用车,都是一米八左右的宽度,这并不是因为标准的限制。
GB1589-2004有规定:对于2轴车最大设计总质量≤3500kg:长度小于6000mm;宽度小于2500mm;高度小于4000mm。所以家用车理论上最宽可以做到2.5米,但是为啥却鲜有车企这么做呢?我们可以算算,1米8的车身,如果加上两侧的后视镜,就要到2米的宽度了,而国内的很多巷子,也不过才2米出头的宽度,车身做的太宽不利于通过性。另外,车身太宽,车辆的重量也会增加,操控极限也会降低。所以目前来看,1.8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车身宽度了。
很多合资品牌的车型来到国内之后都喜欢拉长,拉长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加长轴距就可以,对于车身的整体影响不大,但是做宽车身可就不一样了。
除了要考虑操控的因素外,加宽车身必须要加宽轮距,这就关乎到轮毂宽度和轮胎宽度,加宽轮距还要更改悬臂、半轴等部件,所以加长、加高都相对容易,加宽就比较考验车企的底盘功底了,所以这也是国内车企技术限制的原因。
所以说,加宽不是你想加,想加就能加,而且国内的轿车和SUV一般宽度都和合资车差别不大,可以灵活选购。
典型的窄高窄高车型,首推五菱宏光S3,荣威W5和奇瑞瑞虎5。
荣威W5和奇瑞瑞虎5被车主吐槽最多的就是又窄又高的车身了,从后面看比例实在不协调。但是,这只是视觉的错觉而已,不影响内部的空间。
为什么不加宽呢?首先,每款车定位不同,比如一款紧凑型SUV车身宽度一般1.8m左右,中大型SUV宽度一般1.9m左右,这是车型定位的局限。
还有像五菱宏光S3、长安欧尚CX70,本身就是面包车拉皮而来,受平台局限,车身看起来也是高高窄窄的。
其实车身是可以加宽的,但是加宽一定是有特殊用途,比如东风猛士,车款2.1m多,是为了增加乘坐空间和装载空间,增加稳定性。民用车一般后排3个人坐,1.8m左右是最佳宽度了,再宽的话,一来没有必要,二来转弯错车什么的很不灵活,对于拥堵的市区道路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再说了,国家对车道宽度也有要求,一般高速收费站车道宽度2.5m,城市道路车道宽度3.5m,还有很多比较窄的道路,根本达不到3.5m的宽度,甚至不到2.5m,如果车身设计过宽的话,会影响交通的。
一般公交车宽度是2.5m,我们经常开车上路会发现,小轿车占一个车道,左右两边还有剩余,但是如果旁边停一辆公交车,那么基本上已经占满车道了,如果都是这么宽的车,那就乱套了。
最后,国产车为什么没有设计那么宽,也有成本的因素,但本质上是技术的原因。国产车能自主设计底盘的车企除了奇瑞还有谁?大部分是逆向研发日系和德系的,吉利博越和比亚迪宋抄袭丰田RAV4,哈弗H6抄袭CRV,要知道,加宽底盘意味着底盘布局要重新设计,这里面牵扯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布局、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全部要推倒重来,具体来说包含车架、传动轴、转向拉杆、悬架等等难以计数的零部件。
总之,对国产车企来说,加宽底盘是一件异常困难的是,简单一句话:臣妾做不到啊
简单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好多SUV是面包车地盘改的,用的是以前的平台生产线。如果车体加宽,势必导致平台生产线的改造。找车网
国产几个 汽车 制造商很难为了几款未知市场如何的车型来升级改造自己的平台生产线。
举个例子大众车型较多,很多紧凑车型是根据高尔夫的生产线横向开发的。因为销量有保障,加上财大气粗,所以大众几个平台能够生产不同级别的车。
如果真要从成本角度看, 汽车 加高的成本肯定是要比加宽的低,而且会低不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 汽车 设计得窄高窄高的,只是影响了白车身高度方向的设计,特别是侧围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但对底盘结构不会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正因此,它们可以共用底盘系统,会降低不少成本投入(特别是调教的时间成本)。
而如果调整宽度,那是不是会增加前轮距和后轮距?这带来的成本提升会大不少。要知道原因,我们再展开来说说。
轮距指的是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留下的轨迹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就特点来说,轮距越大,横向稳定性越好。
前轮距增大会增加车辆的转弯半径,所以前轮距大的车,前轮转向角也要相应增大,来抵消对转弯半径的不利影响。但轮距宽了,车身侧面容易出现甩泥的问题。
并且轮距和轴距还存一个设定关系:B=K*L (B为轮距,L为轴距),其中k值一般根据需求在0.55到0.64之间。所以说轮距改变了,轴距其实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换言之整套底盘系统都需要进行重新调教,成本自然就起来了。
除此外,就设计来说, 汽车 高度方向的提升会更容易带来开扬感,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整门板的设计(如将门板设计成内凹式),拉大横向空间。这些优势使得 汽车 厂家会更倾向于提升高度尺寸,而不是横向尺寸。
合资车和国产车之间到底有没有差距,有多大的差距,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合资车里面,有好有坏,国产车也一样,有一线二线三线品牌。在衡量好车的标准上,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也无法准确的说哪个怎么样。
我自己近十年里,买过三辆国产车,第一辆是奇瑞A3,开了六年,第二辆是比亚迪S7,到现在已经开了三年,后来增加了一辆奇瑞艾瑞泽5E电动 汽车 ,也已经两年半。我买的国产车,基本都是国产一线品牌,从自己用国产车的感觉,以及开其他合资车的感觉对比,说实话,也许是我不敏感,还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周围的朋友也有很多开合资车的,从油耗,返修率,噪音,异响等方面,区别不大。以油耗为例,我的比亚迪S7,2.0T的,综合油耗大概在9.5;朋友的汉兰达2.7自吸发动机,油耗在11左右。从发动机排量上看,汉兰达要大很多,是从发动机功率上,两者区别不大。但是,从扭矩上看,汉兰达只有比亚迪S7的80%,所以在提速方面,汉兰达是追不上的。他的车和我的车一样,都出过一些小毛病,他的点火系统塌陷,我的天窗排水堵塞,导致脚垫积水等。除了价格比我的车贵,他的车一辆可以买我的车两台半,其他地方还真没有看出他合资车优势所在。在安全性方面,我的车可以甩他的车三条街了,毕竟公路坦克的称号,不是白给的。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我还是感觉国产一线品牌,如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长安等,在综合质量和性能方面,和合资车的差距不大甚至没有差距,有些车型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合资车。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合资或者进口车三五年之后,还光亮如新。我观察了一下,多半的原因就是,合资车进口车,价格高得多,所以买它们的人特别爱惜,经常洗车打蜡之类的,保养得好得多。而开国产车的车主,多半都不爱惜,所以他们的车,一般都是脏兮兮的。其实这些车主们要是能和合资进口车主们一样爱惜,也就看不出什么区别。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国产车都能做到,国产的二线三线品牌,如猎豹,野马,力帆,五菱这些品牌,综合质量和合资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合资车在中国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铁粉,加上中国人的一个习惯:别人家的东西最好,别人家的孩子最乖。所以很多人对国产车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很正常。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有不同看法,也是人之常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国产车跟合资车在技术质量各方面确实是存在差距,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最开始的模仿到现在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成长速度相当快。
国产车,像我们熟知的红旗、宝骏、比亚迪、奇瑞、吉利等都是国产自主品牌。而合资车则是指“由国外投资方提供品牌、技术、人才等,中方提供土地厂房使用权、资金、组装等的 汽车 合作项目”。如奔驰、上海大众、东风系列、一汽奥迪、长安福特等这些有名的品牌都是所谓的合资车。
1、价格
想必价格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要素了。因为大部分朋友们预算有限,所以价格较为低廉的国产车其实应该是这一类朋友们首先应该选择的范围。但是本着“预算价格内买到最合适的车,充分利用每一分钱”的心理,他们并不想冒险选择国产车。我们都知道许多合资车在质量方面,其实是优于国产车的。但是质量好并不代表配置高,要想买到与同等价位国产车的配置的话,那么合资车的价格则会更上一层楼。不过目前国产车价格也在上调,说便宜的还真不一定,有可能是个误区。
2、性能
国人印象中合资车的整体性能都是优于国产车的,尤其是发动机及变速箱的技术,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合资车能在市场畅销经久不息是有强大的技术作为背景的。不过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国产车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国产车也开始了发动机的研发及变速箱的生产,期待不日国产车整体的工艺水平能够追上甚至赶超合资车及进口车。
3、舒适度
这个方面国产车是非常具有话语权的。在配置方面,国产车更加人性化,从座椅包裹性、到设备的操控,从视野、空间到空调性能,国产车的配置与价格一样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偏向于舒适度但预算不多的朋友们可以从国产车品牌里进行选择。
4、发动机技术
在一些 汽车 特有技术上面,由于国内 汽车 技术可能开发起步较晚,所以在这方面可能还是合资品牌有优势一点。除了少量国内品牌有自己特有的发动机技术,大多数国产车上面的发动机技术可能还处于一个引进的阶段。
5、安全性能
虽然很多国人消费者买车都是优先合资车,但是考虑安全性能方面,我们是可以看下自己国家的国产车的,特别是长城 汽车 品牌,在安全性方面就做得很好,就算拿一些重物去砸,也能保证到车主的安全,如果你重视安全性的话,那么买合资车前一定要考虑清楚,特别日系车。
总的来说,国产自主品牌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现在也是日渐成效,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购买一些知名的国产自主品牌的车辆。
车内的利用效率和人体工程学……地盘的调效吧……三大件差距不是特别的大了……这些年
主要是小毛病多,细节上多下功夫。三大件没啥问题,现在人都忙,谁有时间去收拾那些小毛病。不过值得表扬的是,国产车起步晚,能做到今天这地步是值得表扬。[耶]
把你们的钱用来支持国产车吧,虽然国产车和国外车有差距但是也在慢慢缩小,倘若大家都不支持,国产车怎么发展下去呢,我泱泱中华怎么会有出彩的车呢?看看国外人家都是买自己国家的国产车,才有了他们今天的豪华著名品牌,为了让你们孙子后代开上未来国产豪华车,请买国产车,自己国家有豪华著名品牌才是最大的骄傲,不是说开人家的品牌为傲,情怀之情,你我都行
发动机,变速箱
现在国产车能赶上合资车!不只是配置方面,现在国内的自主品牌,也逐步有了自己的独有技术,不得不说国产车现在一点也不比合资车差,你就从这几年的销量就能看出来,合资车更新速度慢,有时不能快速的抓住机会,国产车反而能知根知底,更知道国人需要什么!再也不是日产给一个舒服的后排空间,国人就去疯狂买买买的年代!
一、燃油方面国产 汽车 的代表
比亚迪、奇瑞等车企,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有不少车企所有的配件都能国产化。也有车企像吉利 汽车 一样,一路就是买买买,看谁的技术好!直接花钱买了!自主研发和直接购买技术,都让国产车慢慢地崛起。其实最显著的地方还是外观和内饰,国产车懂国人,你外观比较大气,内饰豪华!配置比同级别合资车高一些,那销量也就随之而来了。
比如说大众 汽车 好不好?是真挺好的,我的第一辆 汽车 就是大众的高尔夫,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年轻的购车人群来了,你在想去用老眼光约束他们就不好使了,00后的购车人群,更加喜欢外观和动力!大众外观、内饰都是套娃的设计,正是00后不喜欢的,个性才是00后最喜欢的,比如说吉利的领克就不错,猎装+运动风!这样才能吸引大家眼球。
二、新能源方面国产 汽车 代表
蔚来、小鹏、理想这三个品牌,都是国内销量不错的新能源品牌,包括长期霸占第一的五菱MINI EV,拥有刀片电池的比亚迪等,都可以直接代表国内新能源 汽车 。而且新能源 汽车 政策好,不要购置税,免除限号的噱头也让新能源 汽车 慢慢有了销量。
和国外的特斯拉相比,国产新能源 汽车 ,更加抓住了老百姓的心态,比如说特斯拉是简约的风格,但是国人就喜欢豪华的内饰,我们就注重这种体验感,外观更看重大气!国产车虽然说在技术方面,可能还是有点不足,但是慢慢发展总能起来的。
三、合资车这几年怎么了?
合资车这几年销量确实在慢慢下降,尤其是某些SUV车型,在前几年的时候年销量能达到100万台,现在能保持在20万台已经不错了。合资品牌更新速度太慢了,甚至现在你都可以在日产里,找到一款不带屏幕的 汽车 ,大屏一直安排不上!
国产 汽车 花同样的钱,能享受到越级的待遇!慢这个词用在合资品牌就比较合适了,比如说坦克300换标,差不多刚宣布之后,后续的 汽车 就开始了!雪铁龙换标,这已经宣布快半年的时间了,一辆车都没有新标换出来,这就是更新速度慢了!
合资车前期发展快,因为都是带着技术来的,国内 汽车 技术层次追不上,现在了国产 汽车 水平提高,价格肯定会一降再降!合资车又想降价,又奈何于身份!像凯迪拉克、捷豹路虎等一些品牌,新车打个六、七折扣,都是很正常的,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现在国产车发展的是非常快,不少人都已经喜欢上了国内的自主品牌。比如说是长安,奇瑞,吉利 汽车 都是做得比较不错的。那么不少人还是更喜欢合资车,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在上面地方,我想不少人也说不上来,真的了解实情的车主都知道,主要还是技术
说到差距,我想其实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说出来,国产车和合资车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三大件的问题,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不得不说目前国产车在造车方面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但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技术含量高,由于我们的起步较晚,所以在技术上还需要追赶外国的品牌,但是在安全性外观配置方面参照哈弗、比亚迪这些车型就能看出跟合资车型相等,甚至有些超过了合资车。并且大家也能看到了,现在很多合资车型减配严重,同时它们的质量也不如原来了,相信在几年之后国产车能完全超越合资车。
而且有一点我想是很多车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面对的是国人需求,去做大空间。高配置。高颜值的车。可是在核心的三大件上造诣却不高,只研究外表,不研究实际性能。每年一出好几款产品,别人家一出,自己跟着出。换个壳子加个配置就是新款。真正良心的车企真心不多。合资车本身就有自家的技术支持,有自己的底蕴,所以车辆的整体性。可靠性要高于国产车,中国的 汽车 实力,跟国外还是有差距。
个人觉得技术上确实在有些地方追赶上或者有些已经超越了合资车,比如三大件的发动机,虽然并不是很强,但是也可以拿出来比较了。但是说到底整体上来说还是有所欠缺。一直没感觉到有哪一款车是真正用心做出来的,缺少扎实沉稳的车型。这一点就比如说大众最开始的帕萨特,丰田凯美瑞等等。
现在来看国产车并不差,我们也有自己追求和上升的空间,我觉得能用心去造车,搞技术。不去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国产车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而且现在的国产车质量好,不比合资车差,而且性价比高。
其实国产车现在也已经很不错了
合资车在20级以下大部分车型几乎谈不到操控,这类车是以廉价的配置和平台谋取高利润的资本,国产车背后虽然也是利益但毕竟是民族品牌且还在发展阶段,为获得更好的口碑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是会更注重车辆品质的。
我们国产虽然起步晚一点,但是国产很用心在造车。像红旗,比亚迪,吉利,奇瑞这几个企业做得都很好。虽然有些车型用的是别人的底盘,但是现在大多数都改成自己的底盘了。汽车底盘由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四部分所组成,这四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有各自的供应商,一部分研发能力差的车企,往往是将这各个部分的零部件进行组合,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几乎无法去判断,汽车底盘还不好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个是底盘加工制造工艺,一个是底盘悬挂系统的调教,只有两个方面都比较好才能算是好的汽车底盘。
由于底盘的复杂性非常高,各家国产品牌的技术实力也有所差别,因此国产品牌在底盘研发水平上参差不齐,尖子生和差生的差别也非常大。由于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及制造设备的落后,以及研发的投入,质检测试要求不高。咱们国家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与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有能力的大多是军工企业和大国企或是合资企业。这两年国产车进步大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托于现在的全球化背景下进步的,也就是说如果少了国外技术支持,国产车很大一部分进步会打折,中国汽车厂商任重道远呀,底盘的技术含量很高,底盘设计的车架、悬架、减震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种试验已验证可靠性,还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底盘的调校,这项工作是基于目标客户的平衡艺术。
都说国产车油耗高,国产车的油耗真的高吗?原因不是这么简单买车时,油耗就是绕不过去的坎,无论汽车的质量和配置有多好,只要油耗高,那就是一个吐槽点。国产车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吉利、长城等一众自主品牌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研发出不少火爆的车型。可是国产三大件一直被人诟病,而国产车的高油耗也是被吐槽的对象。那为什么国产车的油耗高呢?原因不是这么简单。首先,国产车的技术落后。技术落后是不能避免的点
为什么都说合资车保值比国产车高?如今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比较的火热,特别是在SUV的领域,我们自主品牌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在市场上算是稳住了脚跟,从前几个月的SUV销量可以看得出,自主品牌的销量已经狠超合资品牌了,即使是这样很多消费者还是会在买车的时候比较犹豫,不知道是该选择合资车还是国产车,在目前的国内汽车市场基本就是分为这两大派,有些人选择了性价比比较高的自主品牌,而有的人认为合资车比较保
都说国产车油耗高,那国产车到底为啥油耗高呢?近几年国产汽车发展真的很快,有一些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能够与一些合资品牌同台竞技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不看好国产汽车品牌,很多人觉得国产汽车技术太弱,还有很多人说国产车油耗比较高,首先,油耗高第一个原因,肯定就是发动机,国产发动机的供油技术,确实是不如合资品牌,按照发展历程,一般发动机的供油方式,可以分为五种,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缸类直喷和混
那些宁愿买减配合资车,也不买高配国产车的人是为了什么?现在很多消费者都热衷购买合资车型,哪怕是购买减配的合资车型也不愿意购买高配的国产车型,而这些人之所以要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1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些消费者有从众心理,当发现其他人都在购买合资车,就认为合资车的各种性能和配置方面都很优越,所以自己也会去购买合资车,而第2个方面就是因为这些消费者的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合资车才做得更好,开合
实现超越普通合资车的国产车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地位之争,是车市历来绕不开的话题。以前人们纠结于国产车是不是合资车的对手,能不能媲美合资车,现如今随着一众标榜高端豪华的品牌相继登场,消费者思考的问题又变成了,国产车有没有超越合资车?赶超合资车可以说是每个国产品牌的梦想,毕竟一顶“国产车不如合资车”的帽子扣得太久了,而最早提出国产高端,真正想和合资车型掰手腕的,是领克和WEY。(观致没成功
为什么国产车比合资便宜,配置还比合资高?菜不够用肉凑,中国肉比菜便宜,不需要进口,中国自己种的菜虽然不好但是能吃,尤其是电子产品。还有多方面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第一,国产制造成本低,大部分配件自己生产,即使用副厂的也是属于自己控股的企业,第二,各种费用低,包括税费,第三,设计研发成本投入低,第四,车辆百分之九十的配件不需要进口,相同配置的车国产发动机变速箱至少没有进口税,和各种附加成
新车到店,实拍奥迪Q3与Q3轿跑车型,以及目前优惠情况紧凑型SUV领域,就算是主流合资品牌都要二十来万,还是中低配车型;如果中高配车型那肯定二十多万了。如果这个价格可以买到豪华品牌的紧凑型SUV,这或许就有一定的诱惑力!确实,今天所要聊的就是奥迪的Q3家族!上面实拍的是奥迪的Q3,下面实拍的是 奥迪Q3?sportback,也就是轿跑版的 SUV!先来聊一下奥迪Q3推荐选哪一款
大众汽车的第八代高尔夫,为何又称为“数字高尔夫”呢?第八代高尔夫于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正式下线,标志着高尔夫这一传奇车型在国内开启新的篇章。仔细一看,一汽-大众官方将第八代高尔夫称为“数字高尔夫”,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要从第八代高尔夫的电气架构说起。电气架构是什么?当我们去了解一辆车时,除了直观可见的车身设计、试驾可知的动力总成和底盘调校,往往会忽略汽车电气设备,殊不知汽车电气架
2023-09-21 20:05:41
2023-09-01 06:29:42
2023-08-04 07:28:14
2023-10-03 18:29:29
2023-09-02 06:27:20
2023-09-09 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