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

2024-01-04 14:51:00 | 找车网

今天找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

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

“黑红也是红”,对于今天的汽车品牌而言,最怕的似乎不是挨骂,而是无人关注。

近日,随着

理想汽车

正面回应“

理想L9

,看不见的地方——十个不能说的秘密”质疑图片,再次让理想汽车与李想本人站在了风口浪尖。再加上理想汽车失控闯进早餐厅引发严重伤亡事故,在各大评论区都被讨论得热火朝天,不少人对于理想汽车到底还能不能买,产生了许多质疑。

这是怎么一回事,理想汽车到底怎么了,它又会走向哪条路?钟叔驾道这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下。

回应了,但没有全部回应

要想了解这次事件的起因,就得从网络上流传的“理想L9,看不见的地方——十个不能说的秘密”质疑图片开始说起,从图片制作功底和详细观点,可以看出作图人确实下了不少功夫。Ta的核心思想也很明确,就是认为现如今的理想L9作为40多万的车型,在配置方面有些“名不符实”。

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细聊了,我们就挑几个网络上争议最大的来说。

一是吐槽理想L9作为一款车身长度超过5米2的车型,内部空间却跟5米1的纯电动车差不多。作者的看法是,理想L9作为“逆向开发”车型,空间优化自然有所不及。

对此,理想汽车也作出了回应,表示与

宝马X7

奔驰GLS

相比,理想L9的车内有效空间更大,车内得房率更高。

不过有趣的是,理想这里摆出具体名字的车型,前两款都是传统燃油车型,或许跟理想L9本身是增程式混动车有关,至于所谓的某中大型纯电SUV,理想L9则没有说出具体名字。

大家关于空间这方面的疑问,其实是源自当时

理想ONE

的不足。因为理想ONE在车架底盘设计上参考了

汉兰达

,带有些许油车影子。尽管绝对轴距、空间更大,但是相比对手

问界M7

,理想ONE的结构布局没有优势。同样的疑问,自然就被放大到理想L9身上。

此外,讨论热点还集中在理想L9的机械素质差问题,比如作图人提到,理想L9是同级少见采用浮钳刹车制动器的6座车,主流对手考虑到满载近3吨的刹车安全性,都会采用安全性能更好的定钳制动。

对此,理想的回复是,媒体(汽车垂直网站)有实测连续6次100-0km/h制动的平均距离,成绩为37.03m,拥有优秀的制动距离。当然了,现实生活里可能一般用户都不会去开着理想L9感受劈弯,理想本身在宣传时也是尽力避免这一点。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浮动式刹车盘在支架配合的轴销自由滑动,产生制动力矩;固定刹车盘是制动钳内的活塞伸出制动块,夹紧制动盘时,产生摩擦力和制动力矩。

一般来说,浮动刹车盘不是一个整体,工作面与安装面属于软连接,对材质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使用材质不达标,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一般配备在相对廉价的车型上,在售价四十多万的车上确实很少见。

而面对质疑麋鹿测试时转向助力“失效”的问题,理想则没有正面回应。

至于对理想L9的增程器、电机、充电效率、魔毯空气悬架等方面的质疑,本质上是作图人怀疑理想作为一家车企,在技术层面的积累和功底,以及理想L9作为一台旗舰车型,其机械素质表现“不尽如人意”。

理想在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押中了增程电动的路线,由于增程电动结构和控制相对简单,小容量的电池,也使得它的制造成本更低,可以把钱拿去堆更高的配置,同时聚焦家用领域,让理想收获了不少销量。

不过这也使得理想对于技术层面似乎没有那么看重。以旗舰车型理想L9为例,即便配备了最新款的芯片和激光雷达,但是在高速跟车巡航,市区拥堵辅助和泊车等智能驾驶方面,表现都不如

蔚来

小鹏

甚至此前有消费者质疑,理想的激光雷达形同虚设,高速NOA问题频发,还出现过将广告牌识别为真人的笑话。近期理想汽车失控撞进早餐厅引发严重伤亡事故,更是令人浮想联翩。

营销重要,技术研发也不能落下

作为造车新势力现阶段的牌面之一,理想汽车似乎很完美地继承了创始人李想的媒体人出身,甚至业内产生了一种说法,“理想汽车是一家靠汽车盈利的媒体公司”,非常擅长在营销层面下功夫。

有人曾统计过,作为同行亲自“认证”的“微博之王”,李想在微博拥有217.3万粉丝,发布的微博数量更是超过了一万条。作为对比,蔚来CEO李斌的微博粉丝数是51.3万,发布的微博数量还没超过500条;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粉丝是116.2万,微博数量不超过2000条。

而在李想发布的这一万多条微博里,其中不乏Diss同行的内容:

比如有人说增程式路线不行,就怼遍全行业,从“臭搞技术的”到

大众

中国CEO冯思翰无一幸免。

又比如有人说全铝车身更好,李想直接回应:“建议认为铝好于钢的朋友将自己房子的钢筋结构换成铝。”

此外,李想团队还不乏出现“500万以内最好的车”,“与

库里南

对比,理想L9也不怕”,“长途用油,短途用电”,“充电九分半,续航400公里”等宣传金句。

事实上,理想汽车的成功,最大助力应该是强大的营销能力。要知道,作为车评界“祖师爷”,李想是正儿八经的媒体人出身,更是某汽车垂直平台的创始人——作为中国曾经最成功的汽车内容平台,该平台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好车”定义权。

可以说,李想亲手带出来,以及“二次分裂”的车评人,拥有一套几乎相同的话语体系和评车标准,甚至很容易同化出相似的思维逻辑、审美乃至价值观。老板亲手带出半个车评圈,而且深谙其中的传播之道。从某种层面而言,理想汽车是中国汽车史上的第一,毕竟从未有过营销如此强大的团队。

更关键的是,当李想在微博“肆无忌惮”地Diss对手,并不断收获粉丝们的热捧时,等于是将这一套营销攻势所带来的压力强加给了所有对手。面对李想的攻势,跟还是不跟?该怎么跟?号召力够吗?有一线媒体人愿意为你打工吗?老板本人能亲自拉下脸去发微博互怼吗?

当然了,在这里并非指营销不好,甚至在这个“造好车不一定卖得好”的年代,营销反而更加重要。那些把车卖不出去,归结于消费者不懂车、对手太擅长营销的车企,或许更需要审视自身。

但对于理想自身而言,如果没有真本事,往往跌落的速度也非常快,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铸就真正的技术护城河,才是实现“长红”的关键。君不见隔壁

魏牌

用类似的思路造了台蓝山,就轻轻松松达到了月销5000辆的成绩。

当年的造车“新势力”已经不新了,新能源汽车版本的BAT也终于到来了,由

比亚迪

(B)、

埃安

(A)、

特斯拉

(T)组成的新能源汽车“BAT”风头日渐高涨,头部企业占据了市场的头部位置,传统车企也正式花心思去造新能源车了,过去抢跑超车的格局正在生变。

综述

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可以靠险招、拼长板可以活下来;如今则要靠实打实的体系化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比拼,拿下最主流人群的订单。

这正是理想接下来需要正视的最大挑战:所有对采用国产供应商的指责,对机械素质的质疑,本质上都是市场部分消费者对理想自身研发实力的存疑。随着越来越多强力对手加入战局,理想需要拿出更多真本事来让人心服口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侵删)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钟叔驾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

一套设计语言开发了三款车 理想汽车为何痴迷套娃模式?

2023年2月,

理想汽车

每周销量均在4000辆左右,月销量超过1.5万辆已经成为定局,这个销量大概率仍将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

理想汽车旗下目前共有

理想L7

、L8、L9三款车型,已经不是以前靠

理想ONE

一款车打天下的状态。

理想这三款车属于典型的“套娃”模式,实际上三款车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在燃油车市场上,

大众

丰田

本田

都非常喜欢“套娃”。

目的除了加快新车投放节奏,尽可能地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还会加强品牌车型辨识度,理想汽车自然也是这样。

三款车一个面孔

2022年12月份,理想汽车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迄今为止最好的月度销量成绩,两款主力车型L8、L9双双突破万辆,得到了大量高端用户的认可,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说理想汽车套娃,首先是因为它旗下L7、L8、L9三款车型在外观上高度趋同,即便是资深粉丝,也很难第一眼找出L7、L8、L9之间的区别。

此外,三款车在内饰和内部配置方面也高度接近。

理想L9

只有一款Max车型,理想L7、L8都有Air、Pro、Max三款车,这看上去不像是车型名字,倒是跟苹果手机的命名方式更接近。

在价格上,三款车的设定也很有意思,理想L9售价45.98万元,

理想L8

售价33.98万-39.98万元,理想L7售价31.98万-37.98万元,在L8的基础上下降两万。除此之外,理想L7还从L8的6座变成了5座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L7和L8的动力系统、驾驶辅助、底盘、座椅功能几乎完全一致,Air、Pro、Max车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节配置。

Pro和Max车型的主要区别是,Max版搭载了双

高通

骁龙8155芯片和双英伟达Qrin-X辅助驾驶芯片,而Pro版是单8155芯片。

Max版后排提供了15.7英寸液晶屏幕,Pro版未具备;Air版则在Pro基础上进行了减配,用蜂巢能源电池取代了宁德时代电池,取消了悬架高低调节功能、空气悬架。

简单来说,Air车型更注重性价比,Pro车型更强调驾驶体验,Max车型则同时在驾驶辅助和娱乐功能上进行了加强。三款车针对的对象都非常明确,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小,喜欢哪一款车型,要看用户的实际需求。

为什么要选择套娃?

其实套娃现象在汽车行业非常普遍,坊间调侃说大众品牌其实只有一款

高尔夫找车网

车型,其它的车型都是由高尔夫演变而来的,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侧面证明,大众旗下不同车型之间的确高度相似。

丰田、本田都比较喜欢玩双车战略,同一款车型在南北丰田、南北本田之家同时投放,丰田

卡罗拉

雷凌

、本田

飞度

LIFE

、本田

皓影

与CR-V都是一母同胞,也都有套娃现象。

理想汽车在这方面做得更绝,理想L7和L8之间显著的区别居然是价格。理想汽车选择这种模式,与其发展经历有关。

在创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理想汽车都靠理想ONE一款车打天下,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竞争对手的实力越来越强,车型越来越多,一款车显然难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但以理想汽车的体量和规模,很难像

比亚迪

那样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多款新车,套娃模式,对理想汽车来说就是最快的扩展产品阵容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理想汽车只需要进行一致性的产品开发,然后对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就能衍生出新车型。

车型开发成本相对更低,新车上市速度也更快,容易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这就是理想汽车一直采用套娃模式的主要原因。

套娃模式何时终结?

套娃模式对理想汽车究竟有多大影响,其实很难断定,理想L7、L8两款车月销双双过万辆,主要是其产品力比较强大,还有此前理想ONE在高端家用SUV市场打下的良好口碑,与套娃模式并没有直接关系。

但套娃模式的后遗症是显而易见的,三款主力车型采用几乎一样的前脸,这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更适宜在短时间内使用。

那么理想汽车的这种套娃模式什么时候终结呢?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理想汽车目前正在研发纯电动车型,如果未来推出纯电动车型,那么这款车的外观设计、动力性能有望发生明显变化。

第二,理想汽车目前只专注于中型及中大型家用SUV,如果未来要拓展更多的品类车型,例如B级轿车、紧凑型SUV等细分市场,理想汽车势必要拿出更丰富的设计语言,产品设计逻辑或将发生明显变化,套娃模式自然也就有所改变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理想汽车的套娃模式运行良好,让理想汽车再次坐上了新势力“头把交椅”。

但从长远来看,理想汽车的套娃模式不太可能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它必须面向不同市场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车型,这样才能打破现有的局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AUTOMATRIX,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

理想正面回应L9十大缺陷,但麋鹿测试和魔毯的真相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新势力之中,

理想汽车

在销量上的脱颖而出。它所遭遇的争议,似乎也越来越大。比如,近日网上就流传着

理想L9

“10个不能说的秘密”,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十大产品缺陷。这里面有多少“善意”,多少是“恶意”,除了一一用事实说话,还得结合产品的客观情况来聊。但一篇文章的篇幅,是很难将其中所有问题都聊清楚的。不过有一个点,几乎伴随了理想汽车的从始至今,那便是其底盘悬架的问题。在“十大缺陷”中,与底盘相关的也占到了2条。包括麋鹿测试,与“理想魔毯空气悬架”等。那就借着这个契机,我们好好来盘一下,为啥理想的底盘,总是被这么多双眼睛给盯着呢?

空气悬架是理想的必需品?

往好的方向说,理想汽车虽然不是中国品牌中率先使用空气悬架的车型。但从普及、推广力度来看,理想汽车对于空气悬架的热爱,恐怕是鲜有车企可以与之匹敌的。目前在售的

理想L7

/L8/L9三款车,除了前两者的“丐版”之外,空气悬架是一应俱全。那么,有空气悬架不是挺好的吗?或者反过来说,理想汽车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空气悬架呢?

先下结论:空气悬架对于新能源车可以说是“绝配”,落脚到理想汽车身上,甚至可以说是“刚需”。首先,在动力电池的加持下,新能源车普遍要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不少。传统的螺旋弹簧结构,虽然能够解决“硬”的问题(撑得住)。但同时还想兼容“软”(舒适性调校),对于调校功底与结构压力而言,无疑会面对比燃油车更高的难度。而且空气悬架因为省去了不少金属部件,本身就具备减重的功效。

其次,高度可调是空气悬架的核心功能。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较低的离地间隙可以减少车辆的风阻,客观上降低能耗、提升续航,甚至是控制风噪。相反,在路况恶劣的情况下,调整为较高的离地间隙,还可以起到保护底盘,以及位于底盘的动力电池的作用。这两个核心优势,对于体积庞大,自重本身就已经超过2.5吨(以理想L9为例),且现阶段产品线基本都定位为SUV的理想汽车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用上空气悬架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是否就是一劳永逸了呢?结合诸多媒体对于理想L9的麋鹿测试效果来看,空气悬架似乎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好像又没有完全解决。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在麋鹿测试的速度上,其实相比理想L9的身材来说,成绩无疑是优秀的。但即便在空气悬架的加持下,麋鹿测试中理想L9车身姿态的画风也已经失态。这种割裂的底盘表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背后又隐藏着理想哪些一脉相承的“造车逻辑”呢?

断过的空气悬挂,证明不了什么

首先我们还是来划一个限定范围。即,不讨论空气悬架本身在成本、维修保养、故障率等方面的压力。就以理论上它能够带来的优势,进行技术推论。在这些前提条件下,空气悬架无疑能够为车辆提供良好的支撑性、滤震效果,以及较大的车身高度调节适应性。特别是包括理想汽车在内,车企们大多采用的都是单腔室空气悬架。这种硬件标准,使得空气悬架的高度越低,悬架的硬度就越高。相对而言,诸如

小鹏G9

那样的双腔室空气悬架,其悬架高度与硬度之间理论上没有必然关系。不过,多腔室的空气悬架同样更考验调校,这里就不展开了。回到理想汽车这边,单腔室也算是“无心插柳”。更低的车身配合更硬的悬架,这一组合在面对铺装路面麋鹿测试的时候,无疑是相对合理地搭配。于是悬架也能够支持相对更高的麋鹿速度。

但是,空气悬架并不能解决底盘在麋鹿测试中遭遇的所有问题。这其中空气悬架的名字估计要先拿来背锅。因为所谓的空气悬架并不是值得整个悬架系统,而是指其中的弹性支撑结构。严谨的说,用空气弹簧来形容,似乎更为得当。而这一结构的作用,主要是负责垂直方向的支撑。此外,车辆的悬架系统,至少还需要减振器,以及导向结构。减振器主要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衰减振动,优化车辆形式的平顺性。而主要负责处理包括纵向、侧向等复杂方位力矩的,便是导向结构部分。

如果说导向结构听起来太模糊,那么我们拿起一张普通车辆的悬架图片,删除螺旋弹簧(空气弹簧)、减振器等部分之后,剩下的机械结构,基本就是导向结构了。更直白地来说,便是纵臂、横臂等控制臂,以及横向/纵向推力杆(防倾斜杆)等等。很显然,在面对包括麋鹿测试等需要大幅度“动盘子”的极限操控的情况下。悬架所受到的挑战,绝非是完全来自纵向。更不用说对于理想L9这种庞大车型而言,高速情况下改变方向,其侧向压力也在

挑战者

悬架的机械结构与调校水平。而这点,恰恰是理想汽车容易习惯性“忽略”的地方。

还是以旗舰级的理想L9为例,其后悬架部分,已经运用上了标准的五连杆形式。但除了上横臂是铝制之外,其余全是钢制。当然也包括那个粗壮且被涂装为银色的下摆臂。底盘悬架部分,钢与铝的区别,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各种争议,去年李想就已经亲自下场“解释”过。时隔一年,我也只想说,既然钢那么好,理想L9的前悬架又何必采用铝合金材质的双叉臂呢。而且双标还不仅这一处。理想L9的前副车架采用的冲压钢板,而后副车架又采用的铝合金。这算是与前后悬架材质一起中和了吗?

当然,有关悬架的调校是没法用肉眼判断的。所以技术分析也就在硬件这块点到为止。但在这部分,理想汽车的造车逻辑似乎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理想L9的前后轮胎宽度皆为265。而整备质量比它还低的

宝马X5

奥迪Q7

,至少也有275(这还是宝马X5的前轮胎规格)。在这一系列的搭档面前,有关理想汽车的底盘悬架表现,还能把锅全部都推给空气悬架吗?只能说空气悬架已经尽力了。如果没有它会是什么表现呢?

理想ONE

应该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而且彼时它的前悬架居然都能采用麦弗逊式结构。至于工程塑料材质的下控制臂,就更是刷新底线的存在了。

聊到这里,似乎都没打算去聊“理想魔毯空气悬架”。其实在硬件聊的差不多之后,这套底盘能不能依靠主动识别,从而主动调节,在我看来已经不重要了。庞大的车身,新能源车的车重水平,以及底盘结构与材质,甚至是整体机械素质上奉行的“点到为止”。这三者的割裂,已经不是所谓真假“魔毯”能够弥补的了。在一句“500万元以内最好,就这?”的感慨中。这套迎合既要、又要、还要、也要逻辑,造出来的“最好”。我们早就在各类数码产品身上看到太多了。所谓“最好”,不过是纸面上的最好,答题卡上的满分,看得见位置堆料的跑分冠军而已。但,用起来呢?如果说数码产品还有“抚摸党”。那车,终究是要拿来开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找车网整理的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找车网。
与“一招鲜还能吃多久?“理想”模式真的理想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