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2024-01-25 00:49:56 | 找车网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

吉利发布全新的新能源系列“

吉利银河

”,同时宣布该系列还会在2年内推出7款全新车型,涵盖电混和纯电领域,持续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这标志着吉利开始向着电气化大幅度转型,并通过新能源市场的杠杆撬动品牌登上更高一级的台阶,而随着吉利“杀入”新能源市场,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

吉利这般“高调”地进行宣传,其他自主品牌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长城

紧随其后做出了一些回应。

官方在2月23日宣布,将在3月举办长城智能新能源发布会,而一系列崭新的车型也将在同一时间推出,其中可能包括了如歌MAX DHT-PHEV、枭龙MAX DHT-PHEV等长城的重磅车型,这些车型或将整合成全新的产品序列,替长城在新能源领域开疆扩土。而在吉利发布会之后,长城这么着急“宣告天下”,其想法似乎已是司马昭之心。

同样,

奇瑞新能源

在今年4月可能将打造全新中高端新能源品牌—iCar 汽车,科技生态型品牌,加快布局10万-30万元的主流大车市场。

在2023年重点新车包括2023款

QQ冰淇淋

、代号S56的硬派纯电SUV和eQ7纯电版。此外,在2024年,主要新车包括2024款QQ冰淇淋、全新

小蚂蚁

2门版+4门版、eQ7增程版、S57轿车和E05等。据悉,在2023年

奇瑞

新能源也将冲击45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其中,在国内市场销量为30万辆,海外市场为15万辆。

长安

新能源早在2022年就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动作频繁,明显加速,相继推出“LUMIN”、 深蓝汽车和

阿维塔

品牌。曾经香格里拉计划中提到的2022年多品牌矩阵和新产品频发,终有阶段性成果。新车频出,引发市场关注,订单也颇为可观。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低、中、高三个梯队。而随着智电iDD插混技术的广泛应用,UNI系列、长安汽车,甚至欧尚汽车旗下等车型将相继推出插混车型,基本覆盖15万元以内的SUV和轿车市场。今年经典产品全数“智电”。二是新能源产品全新出战,如深蓝S7、C236、

览拓者

EV、阿维塔E12将在今年恰当时机加入战团。三是产品周期计划全面升级。

前路漫漫,传统车企转型还需持续发力2035年全球燃油新车停售,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全球汽车市场将迎来大洗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亦是如火如荼,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笃定都不会干看着,必然会有所应对。

吉利、长城、奇瑞进行这些动作并非偶然,而是自主品牌向着新能源领域进军的必然过程。随着燃油车的生命走向末期,以“蔚小理”为首的一众造车新势力已然占据了市场的先机,又有

比亚迪

这个新能源领域的领军者坐镇,自主品牌已经失去了先机,而在未来一旦全面停售燃油车,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必然是毁灭性的打击。自主品牌各个家大业大,短时间内想要“调转船头”也绝非易事,所谓放长线钓大鱼,此时早早地就开始卷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无独有偶,在自主品牌“人人自危”的同时,合资车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会比自主品牌更加难受。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品牌价值,维系旗下燃油车的生存空间,其新能源产品在性价比层面必然没有竞争力。而另一方面,合资公司与境外母公司也存在着相互拉扯的情况,转型之路亦是举步维艰。

当然了,合资品牌也不是没有做出改变,

东风

日产

就推出了

ARIYA艾睿雅

一汽

丰田

也有bZ4X坐镇,

大众

也有ID.3、ID.4、ID.6系列上市,

宝马

奔驰

奥迪

也都相应的热门车型的纯电和混动车型上市。可由于合资模式的限制,国内车企和外来车企在保障产品覆盖面互不影响的同时,还要保障各家的利润分成,价格必然存在“虚高”的情况。

早前合资品牌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能够畅销,甚至在高价格、低配置的情况下还能畅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燃油车领域有着更成熟的技术,以及更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国内消费者在为合资车技术买单的同时,自然也就接受了合资车的高溢价。

但如今,部分合资品牌还想靠着油改电来糊弄国内消费者,甚至延续在燃油车市场的高价低配,面对如此没有诚意的做法,国内消费者自然不会再买账。况且,当下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竞争,除了三电核心技术外,智能化、网联化也是各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的桥头堡,而这些都不是合资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而诸如

名爵

这类合资品牌的附属品牌,一旦合资品牌这个“输血送粮”的大山土崩瓦解,必然会引发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没有好的技术,也没有好的产品,又该如何在市场立足,或许被清算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

江淮

这类弱势的自主品牌,本身在燃油车领域的根基就不深,不仅缺乏技术领域的积累,也没有足够的市场口碑支撑其转型,想要像造车新势力一样弯道超车更是天方夜谭,或许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掩埋在历史的长河里,亦或者是被其他品牌融合兼并。

写在最后:

落后就要挨打,良币驱逐劣币,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同样的道理。未来是属于新能源的时代,届时汽车品牌几家欢喜几家愁,相信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第壹台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既然打不赢那就加入!”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江湖规矩。5月9日,重庆

长安

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框架的内容来看,未来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具体来看,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燃油车时代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今“握手言和”,显然双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从社会规律来看,合作嘛,无非就是两个目的:资源共享、共同赚钱。但如果结合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特殊节点来看,双方的此次联手意义非凡!

首先就是加速了自主品牌淘汰赛。两强合作,强者越强,这意味着那些中小型车企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今年3月份的那场价格战,虽然是由部分头部车企发起,但不少中小型造车新势力被迫跟进,如今已呈现后程乏力之势,多个车企已处于风雨飘摇中。

长安与吉利本身就是行业的强者,一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一方面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虽然两家车企均有部分新能源车型在售,但没有太多爆款车型。双方联手后加强了新能源技术交流,各自弥补了不足之处,此消彼长,留给那些“小鱼小虾”的市场份额还剩多少呢?

据统计,过去3年,已关停并转的汽车品牌达到了75个,预计未来三年内,还将有50%以上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毫无疑问,这其中自主品牌新势力将占据绝大部分。也就是说,自主新能源品牌即将进行新一轮清洗,剩下的都是适者生存。

那么,对于那些中小型车企而言如何破局?很简单,长安和吉利已经给出了示范。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预测的点:连锁效应马上来了!

长安汽车作为国企典范沉稳严谨,而吉利身为民企翘楚激进大胆,双方之间的企业“性格”正好形成互补。

举个例子,目前吉利在电动化方面已耗资180亿打造了浩瀚架构,可覆盖A级车到E级车全部规格;而长安于2017年打造的ERA1平台,同样可实现高度平台化、模块化,且兼容多种动力结构。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同质化的现象,整合之后可避免重复的技术投入,可将有限的研发成本投入到全新领域,助力提升各自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相对而言,目前自主新势力依旧存在“过度烧钱”的现象,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实现突破,更是白白浪费了无数真金白银,这也是目前众多中小型车企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开发共创共享,一起研发技术,分摊费用,降低风险系数,何乐而不为?

因此,笔者预计未来“以大带小”,以国企带民企的合作模式或将被大范围推广。毕竟消费者只在乎能不能用上那些全新技术,不在乎是不是你独家研发。

最后就是中国需要打造新能源汽车大品牌形象。

在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之间的格局正在重塑。10年前是德系、日韩系、美系、三强竞争,自主品牌只能充当看客,现如今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技术市场份额已高达52%,此时正是自主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时刻。2022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了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2023年一季度,出口量达到了106.9万辆,首次超越日本。

但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却难掩销量的窘迫,如在欧洲TOP20的榜单中,销量最好的

领克01

插电混动版仅卖了2.6万辆,新能源巨头

比亚迪

1月份只有50台的销量,

蔚来ET7

更是仅售出1台。

很明显,虽然多个中国车企均已走向世界,但取得的效果差强人意。自主品牌车企想要改变外国人的消费习惯及品牌认知,不仅仅要做到出口销售,还要树立起大品牌形象,这单靠一家车企显然难以做到,需要抱团取暖。长安和吉利的合作可作为这方面的“先行者”,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只是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定的波折。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长安汽车的开放合作心态始终令人赞许,如此前与宁德时代、华为共同打造了

阿维塔

品牌。此次更是长安与吉利在2月份“

银河之光

”车型抄袭风波后的冰释前嫌,体现的也是双方作为自主品牌领导者的格局,相信二者联手能够开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知事,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易车原创

一个是央企龙头,一个是民营巨头,

长安

汽车与

吉利汽车

竟然毫无征兆地拥抱在一起了。

5月9日,长安与吉利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三个月前,双方才因为某款车型掀起一番唇枪舌战,谁能想到如今却化干戈为玉帛?这新闻留给我们震惊之余,必然还隐藏着不少的信息量。

长安与吉利都急了?

长安与吉利当天发布的新闻官稿可总结出几大关键词: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双方具体的合作内容包括如下:

1、新能源

: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等。

2、智能化

: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

3、新能源动力

:动力平台、动力技术。

4、其他

:海外发展、出行生态、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找车网

以上这几项都关乎着车企在新竞争时代的命运走向,另一方面也是长安、吉利作为传统车企还需补强增韧的领域。

数据说明一切。2022年,长安的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为27万辆左右,吉利汽车则为32.87万辆。作为同年对比,

比亚迪

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却达到惊人的187万辆。

无论国内车市的内卷,还是比亚迪的重压,都迫使着长安、吉利两大巨头迅速作出反应。

事实上在新技术浪潮之中,海内外车企深度捆绑并不少见,包括

宝马

和戴姆勒、

本田

与通用、

大众

福特

等形成一对对CP在国际舞台”撒狗粮“,像福特就直接采用上大众的MEB平台衍生出了

探险者EV

等多款新能源车,省钱又省力。

而在国内,中国品牌组成的CP也屡见不鲜:

2012年,广汽和

奇瑞

曾结成战略联盟;2017年,

一汽

东风

、长安汽车就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出海、新商业模式等牵手;2019年,广汽又再与找到新的小伙伴——上汽,在开发核心业务、产业链资源、新商业模式和海外市场等合作……

不过至今这些中国品牌CP之间并没有激起太多的水花,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有着太多产品层面的直接竞争关系。

相比前者,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这对CP就有点非比寻常。其一,合作范围广泛,从新能源再到智能化的重点细分领域,能想到的几乎都被涵盖进去。

其二,长安身为央企龙头,擅长垂直整合,吉利则为合纵连横的民营车企大佬,央企与民企的这次强强联合属于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又一“活久见”系列。

其三,两者抛开了直接的竞争关系,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就回应,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要实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

划重点就是既然双方有共同利益追求,昔日的小风波、小打小闹也可以作浮云,更何况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再来一组数据:2022年,长安自主品牌销量为187.46万辆,吉利销量为143.29万辆。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中,吉利和长安销量规模分列二、三名,当两者选择紧密抱团取暖,压力于是就给到第一名——比亚迪以及

特斯拉

当然,比亚迪目前应该相当淡定。

王传福在谈到当前新能源的白热化竞争时,表示过:“我们需要他们(造车新势力企业)进来,利用做手机的流量、做手机的粉丝,还有一些平台商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态进来,说服大家不要买燃油车,都来买电动汽车。

这个蛋糕不就变大了吗?大了以后该切多少就看谁的技术(好)

。”

无论对于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而言,内卷是常态,良性竞争更是主旋律。

不像比亚迪早在十几年前就深耕新能源,如今能做孤勇者,起步稍慢一些的其他车企选择甜蜜相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双赢方案,这种竞与合的关系正是良性竞争的最好表现。

关于长安与吉利的后猜想

目前长安与吉利的合作处于签署协议,还没有宣布具体的合作项目,但我们其实不难从中猜想出可能会产生的花火。

首先是技术共享,协议中也提到动力平台、电芯、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合作,这意味着长安会不会用上吉利SEA浩瀚架构、魅族Flyme等新成果?吉利又能从中获得什么?两者在电芯、电池两大关键领域又该如何一起补全短板?

以上种种还需要双方进行梳理,交给市场一个答案。

再者是出海资源整合。如果说长安与吉利在国内难以避免直接的竞争关系,那在海外市场就是坐在同一艘船的好朋友。合作关系明显大于竞争关系,组团征战海外市场便是顺理成章。

2022年中国一举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还不掰动

丰田

、大众的一个”手指头“。

在欧洲的TOP 20年销榜单中,吉利卖得最好的

领克01

插电混动版,只卖了2.6万辆……在刚刚过去的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中,主力还是低端化的A0级电动车,占比达60%;出口国主要以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为主……

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长安与吉利大可以发挥出1+1>2的作用,在出口运输、海外生产、渠道营销、品牌运营等形成价值链的协同效应,这一切都充满着想象空间。

中国品牌的最终归宿是全球市场,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品牌附加值,在海外不仅做大,还要做强,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像长安与吉利也已经悟出一个道理:与其互相打压,不如相互扶持,更容易在顶峰相见。

写在最后:

当看到长安与吉利牵手的新闻,笔者的第一反应是中国车市竟然内卷到这种程度,迫使央企与民企的两大顶流从隔空掐架走向握手言和。

除此之外,有趣的点还在于长安与吉利都不约而同在今年突然宣布推出新的序列,分别是长安的启源、吉利的银河。启源、银河的定位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说明两大顶流对新能源、智能化的全情投入,比亚迪与特斯拉可真要当心了。

以上就是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找车网。
与“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卷起来了!(竞争对手竟合体,长安与吉利结盟要干掉新能源“小鱼小虾”?)”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