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10:35:17 | 找车网
经常有朋友问喵哥,说咱们国产车现在销售占比怎么样,我把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就近一年的数据查了一下。
从去年的8月份之后,就9月份开始,国产车的占比就已经达到了一半。而且一直持续到最近的6月份,整个占比基本上都超过了50%,最高的时候,到了12月份57.4%。
也就是说咱们这个自主品牌,在整个国内的销售,其实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
这也说明咱们的消费者,对于咱们自主品牌认可度,相对是在提高的,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一块,应该是占大头的。
过年前德系车销量升高
除此之外,从柱状图里面,我还
发现
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柱状图最下面的深色部分,就今年的1月份之后,德系车的占比是最高的。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节点,1月份是什么时候,过年前那一个月,那一个月很多人买了车,都是要买新车回家过年。
而德系里面,恰恰是我们很多朋友所看中的,就是能不能给你长面子,而BBA这些品牌都是那些认为能够长面子的品牌。
所以在过年前,是不是我们买车,更讲究的是脸上有光有面子,所以明显到了1月份之后,德系车的占比,它就上升了。
12月份国产车销量占比很高
我们再往后面推一个月,到了12月份,咱们国产车的占比达到了57.4%,这个时候国产车的占比变得很高,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候,咱们国产车的促销力度很大,到了年底了,都有年终任务要完成,大家都使劲做促销,加大促销力度。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没有,只要价格下来了,啥都是香的,所以这个时候,国产车的占比明显拉大了。
自主品牌吃掉的是日系车市场
从图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出,咱们自主品牌的崛起,其实吃掉的是谁的市场呢?
目前在咱们国内市场构成的几大占比,大家发现没有,日系车的占比,从去年的7月份,接近百分之20,一直在下来,到了百分之14,甚至到了百分之13点多。
到了6月份,到了百分之15,也就是说我们吃掉的,其实是日系车这一部分市场。
然后德系这一边,基本上是百分之二十左右,在这个徘徊,而美系基本上的,百分之十左右在这徘徊,基本上他们变化不会太大。
但是日系车,可以明显看到,它是处在一个,慢慢被自主品牌吃掉的这么一个过程。而其他的一些占比非常小的,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总结
所以,我们从图上,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确实咱们的自主品牌,在逐渐逐渐地崛起,而且占比越来越高。
首先挤掉的就是日系的那部分市场,接下来我估摸着,有可能是美系的,然后才是德系的,不知道你认不认同这个观点?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阿喵汽车本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国产车哪里进步了,是发动机进步了,还是变速箱进步了,底盘讲究点的找外国技术团队调校,不讲究的自己调校,进步就是整一些电子元件上去,谁都知道电子产品更新淘汰快。把车搞的花里胡哨的,年轻人买车,反正花的是他老子的钱,开几年不喜欢,就换,真正务实的中年人,绝大部分都买合资车,这些人曾经也都是国产车第一代车主,也是被国产车坑的最很的一代车主。
坚决支持国产。国人不支持国产,国货何时能自强。国人当自强,国货更要强。找车网
一,政府不带头采购自主品牌。
二,还局限在b以下的车,总体品质不高,品牌美誉度有差距。
三,有钱人太多,低档车看不上。
四,百多年来落后,民族自信心不够。
五,伤失民族气节的人不少。
六,洋品牌有组织的托很多。
七,无知无脑的很多,不了解车,听风就是雨,盲目跟风的多。
我们单位身边年轻人,绝大多数购买国产车,国产车外形超酷,内饰漂亮,电子设备远超合资车,油耗与合资车相差无几,便宜几万元。我问了好几个开了5年以上买广汽传祺年轻人,他们说,国产车特别是广汽传祺开了5年没有一点问题,卖价少几万元,够好几年的油钱,关键是保养维修费用比合资更便宜得多。国产车加油吧!
这只是个国度问题,就像当年的国民喜欢买三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一样,如今这些手机别说买了,送给他们他们都不会要了,何况国内还有一大群日吹,洋吹和公知们胡乱的鼓吹洋垃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会放弃偷工减料的合资棺材,转而选择用料扎实安全更具有 科技 质量的国产自主车,今年所有合资车都大幅下滑,特别是韩国车,法系车和美国车,日系车下滑的也非常严重,德国车也好不到哪去去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国产长城,吉利,长安,奇瑞和比亚迪销量都在大涨,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和习以为常,丧心病狂的偷工减料的合资棺材的好日子已经开始结束了。
国产车确实越来越好了,但那是相比于过去的国产车,而横向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当然,如果你从外观和配置上来看,那我无话可说。不过这也证明了,既然外观漂亮、配置又丰富、价格还便宜,所以才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但我就不禁要怀疑了,利润从哪来?国家补贴?越是补贴就越没有好产品,商人都是逐利的,只是思路不同而已。所以,既然国产车能做到这样,那一定是其他的地方不够好。 汽车 作为代表工业技术的商品,没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这也是为什么二手国产车不保值的原因,因为不耐用。技术也相对落后。而且,听车圈内的朋友说,国产所谓自主研发的其实都是收购国外的专利技术而来,但并不先进。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我相信大概率是真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实体工业都是这样,难道不是吗?最最重要的是我亲身体验过,投诉量和维修比重最大的都是国产车。所以,国产车进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说达到放心购买的地步,我认为还没有。当然,如果您觉得开个两三年就换,或者就追求配置,那无可厚非。但我做为三菱的车主,我追求的就不是配置,不是设计,就是纯粹的机械品质和可靠性。所以,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能卖的动的东西就证明都有它的市场。是卖性价比还得卖爱国情怀,那都无所谓,但记住一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买东西没有对错,只看需求。
这个要问车企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国产车是有优点的 配置高 外观漂亮 价格便宜 同样缺点也有 用料做工差 可靠性差小毛病成堆 零整比过高 油耗不稳定 售后服务差 销售服务态度差 易损件寿命过低 出新车快 停产也快 销量不好就拉皮出新车 螺母换个材料都可以算新技术 为了赚钱忽视研发 国产车真正的自主研发技术真的就没有几个 即便有也是逆向研发的 有几个国产车用的是国产三大件的?车企老板都不开自己生产的车 你让消费者怎么相信你的品质
简单来说:第一是笃信合资品质优于自主的潜意识,二是面子心理在作祟。
首先,我们用客观数据来看看合资和自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投诉大数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力 汽车 产品投诉情况分析》,被投诉 汽车 品牌前十名单显示,长安福特被投诉850次,排名第一;一汽大众被投诉806次,上汽大众被投诉712次,位列第2、第3名。再来看 汽车 核心部件之发动机, 汽车 投诉网数据显示2017年发动机投诉量前十的车型,分别为福克斯、轩逸、英朗、科鲁兹、传祺GS4、哈弗H2、雪铁龙C4L、帝豪、众泰T600、哈佛H6。从投诉量来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各占据半壁江山。是不是有些意外?
也许有人要说了,客观数据反应不了真实情况。也许吧。就答主10年+的 汽车 从业经验来看,得益于平台化优势,合资车在三大件上的可靠性、系统性确实是优于自主品牌的,举个例子,据说吉利内部总结提到吉利的车现在什么都好,就是车重、油耗高,长城的油耗也是一直被人诟病,朋友买的卡罗拉一箱油可以从广州惠州跑回江西丰城;另外一点是调教,举个例子,比亚迪从奔驰挖了一个汉斯哥,就能当比亚迪车型调教的扛把子,实际上汉斯哥在奔驰调校大牛里地位只是一般,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三大件和底盘系统,合资确实优于自主,这一点确实是的,不服不行。
第二、再来说面子心理。除去品牌这个溢价,这个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怎么会有人去买连门把手都是黑色素材件、配着收音机的雅力士致炫,也不去买个吉利,不说帝豪,最起码买个远景高配还是可以的吧。在电器配置方面,自主品牌说秒杀合资一点都不过分;在材质做工方面,紧凑型合资还在用着上个世纪的塑料仪表板,自主品牌早就普及了软质仪表板。领克03起价11.68万,比丰田卡罗拉(10.78万)、本田思域(11.59万)、马自达3昂克赛拉(11.29万)还高,凭的一是内饰质感、二是高配置、三是高出一档的动力水平。另举比亚迪的例子,全新一代唐车主在后背门玻璃上贴出了这么一句“什么奔驰宝马奥迪,一脚油门下去让你知道什么是比亚迪”。这些例子说明什么,自主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档次,在日渐往上走。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 汽车 行业,整车端是终极体现,其实在上游的零部件源头、甚至在更上上游的钢材,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才是更致命的。举个小例子,因为爱信变速箱的事,传祺GS8在风光无限的时候,被迫减产。爱信、采埃孚、博世、麦格纳、大陆集团、法雷奥、李尔、电装等等零部件超巨,而我国能拿的出手的估计就是福耀玻璃、万向等这些吧,在关键的零部件几乎没有。好在新能源领域,开始出现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电池寡头,也许国家提出借道新能源超车,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说不定也有诸多的无奈在里面。
什么时候国产车不用海军了,那就是真的可以了
选择国产车还是合资车,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自身购买能力。每个人对于 汽车 理解不同,对于国产 汽车 的了解就更少一些,买 汽车 毕竟是大件物品,保守选择合资车型无可厚非。了解车市,对国产车认知多的人,会选择国产车,选择国产新能源车型。不管买啥,自己喜欢就好。
上海
车展开幕首日,我们看到了一堆新能源车的集中亮相。
在这堆车型之中,国产车型的占比非常高,而以往备受关注的主流合资品牌,在20万、30万级别的市场中投放的车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热度。正如车展开幕之前的猜想一样,消费者现在相比于合资车型的新车,更期待国产品牌给他们带来惊喜。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次上海车展,国产车的表现确实不俗。我们看到了业界对于合资车以往的热情褪去,也看到了国产品牌展台被团团围住甚至来晚只能站在很远处“收听”发布会。国产新车不少,合资品牌来来回回还是那些车,没什么新鲜感,这就是本次上海车展的一个缩影。
而且,也像去年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在顺利拿下15-20万级别市场之后,今年的国产汽车品牌开始向30万级别和以上价位的市场,开始了试探。国产品牌正在“冲击”,合资品牌正在“守擂”。
这次车展,国产、合资,各自都表现如何?
车展首日,国产新能源主要战场在30万级?
上海车展首日,我们看到了诸多国产汽车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上市和亮相,它们,都很统一的瞄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市场,都想迈进30万元这个级别。去年,卖过30万元的国产汽车产品,有,但是不够多。
而今年,有更多的品牌准备让消费者花30万以上的价格去选择一台国产新能源。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15-20万级别的市场,国产车在去年能够拿下,说明在这个价位级别的市场里国产车值这个价,消费者认可,所以才有了去年新能源市场的“繁荣”。这么说吧,去年国产新能源的成功,有一半也是因为合资车的拉跨所导致的,具体就不展开列举车型了,总之有那么几款曾经主流的车型,去年我们几乎都听不到关于它们的消息。
以至于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合资品牌的部分企业,例如没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的品牌展台,早已经变成了“展销会”,当地的销售人员也早已进入展台。或许是在车展之前,公布的车展方案没有过多的看头,这些合资企业展台关注度都不算高。
今年,关注度较高的,是国产新能源品牌的高端品牌、车型。有
比亚迪
的
腾势
、
仰望
;有
奇瑞
的iCAR、星纪元等等,大部分国产主流车企都有了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高端、豪华或者超豪华品牌。
今年国产品牌迈进30万级别,挑战的难度会比去年大很多。即将要面对的,是二线豪华品牌、一线豪华品牌的汽油车产品,而今年,差不多也是它们新能源发力的时候了。沉寂了几年之后,尤其是一线豪华品牌,
奔驰
在今年带来了EQE SUV、EQE AMG、EQG概念车、
迈巴赫EQS SUV
;
宝马
集团的四大品牌带来了宝马i7 M70L、宝马XM Label Red限量版、宝马M760Le,以及MINI Concept Aceman、
劳斯莱斯
Spectre
闪灵
等。
这些豪华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不能对现有的国产电动车产生多大的影响,毕竟价格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它们起到了豪华品牌电动车“标杆”的作用,让消费者重新意式到,在30万级别甚至更高阶的选择上,它们的产品仍旧会有着更好的体验感。
合资品牌的豪华车市场格局,目前是这样,30万-50万级别有燃油车守着,更高价格的市场开始用新能源车渗透。接下来,国产新能源品牌30万以上走高端的产品,是要和豪华品牌的燃油车抢市场的。
国产车真正崛起?合资车已经衰落?
车展上,看似热闹的国产车展台,似乎我们看到了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崛起;也感觉到了合资车型暂时的衰落。同时,这次车展上,我们还发现了国产品牌走向高端存在的两个共通点,和一个客观的问题。
首先,国内车企,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仍旧有待提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在车品的某些细节方面,例如做工、设计、用料上还是存在差距,需要再精益求精;之后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在30万级别开始,合资车更好的观念,这部分消费者的心中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以上前两个点,是目前国产汽车品牌以及国产汽车产品的共性,它们在品牌建设层面都有着自己的薄弱环节;而且,国产品牌的高端化刚刚起步,除了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之外,没有任何品牌附加值来撑起它的溢价能力。像比亚迪集团,仰望、腾势、奇瑞集团iCAR和高合品牌等,这届车展上的表现都足够抢眼,价格不低、新车不少,但它们都需要共同面对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能把自己的高端化保持住?
作为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从业者来看,现在国产高端品牌“多点开花”的态势,不一定是一件好事。30万级以上的市场,容量有限,容不下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自己的高端品牌,就像为什么一线只有BBA,其他的都是二线豪华一个道理。
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刚刚起步,疲软、抗风险能力低,如果想长期、稳定的发展高端化,势必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花时间培养品牌文化给消费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目前来看,以上提到的国产新能源品牌中,只有比亚迪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
然后做工、用料、质感层面这些不好客观评价的东西,因人而异;我可以承认国产新能源的技术现在做的确实好,但我还是更喜欢看合资车的设计,尤其是颜色的搭配、材质的选择,这些方面它们做的确实会更好一些。
只能说,现在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冲击高端,并非是一次“短跑”,而是一次“长跑”,前期冲的猛不见得后期就能跑的远。而且,一二线的传统豪华品牌,今年就已经有开始在新能源市场发力的品牌,奔驰、宝马的新产品都已经和三年前有了质的变化,而且车型越来越重磅。
要说
沃尔沃
、
雷克萨斯
、
凯迪拉克
这些二线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方面已经远落后于国产品牌,确实不可否认,这次车展上展台也比较冷清。但国产新能源高端化,想绕过它们没那么容易,即便没什么新车,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也会犹豫一下“一个高端国产品牌,和一个有优惠的二线豪华品牌,该怎么选”,信我,肯定会有这种消费观念。
今年,我们看到了国产品牌高端化的成功吗?
看到了一部分品牌发起新能源高端化的挑战,但能不能成功?算不算成功?谁成功了?可能要等到今年的广州车展或者
北京
车展才会有一个明确答案。至于合资品牌的衰落,其实今年在车展前就已经有了一些迹象,而车展,只是印证这些想法,显然主流的合资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新能源的产品力从今年开始逐渐回归正轨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09-21 20:05:41
2023-09-01 06:29:42
2023-09-02 06:27:20
2023-08-04 07:28:14
2023-10-03 18:29:29
2023-09-11 21:09:44